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新趋向及其对策

2022/12/13 11:02:51  阅读:200 发布者: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新趋向及其对策

张二震   戴翔

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呈现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等新趋向。这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但综合看机遇大于挑战。短期内,上述调整不会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生实质性冲击,但如果不解决“卡脖子”问题,不抓住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长期确实会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较大影响。为此,中国需要寻求有效对策,以化解挑战、抓住机遇,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

一、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深度演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人们开始反思产业链和效率的关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出现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强烈需求。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机会不均等”和“地位不平等”就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地位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从发达国家角度看,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度演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部分发达国家开启所谓重振制造业计划、促使制造业产业回流等,就是发达国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具有强烈需求的明证。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实际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开始显现并日益明显,而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疫情,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进程。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到微观企业的跨国公司,开始重新思考全球价值链的布局问题。以往全球价值链的布局主要是受到效率因素驱动,较少考虑由于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疫情的冲击可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造成的安全隐患。疫情的成绩使得全球价值链的布局不仅要考虑效率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安全因素。二是新冠疫情也推动和加快了数字化技术及其在产业领域中的运用,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对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旦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方向朝着发达国家意欲引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向着本土化方向调整,不仅会对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重的安全和稳定隐患,而且还有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外的风险。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或者说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从而推动全球价值链朝着优化方向发展,给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因此,客观和全面分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新趋向,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举措,有助于中国抓住机遇,化解调整,实现产业链供应安全稳定发展乃至优化升级。

二、观点摘要

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趋向。一是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趋向。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促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一旦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和阶段出问题,就会危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出于产业安全考虑,原有全球价值链布局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将相关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迁回本土。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趋向。在WTO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各种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必将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来重要影响,推动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因此,未来全球价值链中北美价值链、欧洲价值链和亚洲价值链,所形成的“三足鼎立”发展格局的特征可能会越发明显。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趋向。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效率,除了本土化和区域化之外,另一个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方式,就是尽可能保障产业链各个环节和阶段均具有可替代性,因此,为化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隐患并尽可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将会朝着多元化方向演进。四是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趋向。当前,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数字化,并由此可能会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会提高一些行业一体化生产和本地化生产程度,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五是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化趋向。伴随技术进步,全球价值链进一步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拓展和延伸。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化发展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发展趋向。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呈现的新趋向,对中国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了机遇。就挑战而言,主要包括:第一,本土化发展趋向下产业回流一定程度上会动摇产业发展之基;第二,区域化发展趋向下技术之争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产业发展之速;第三,多元化发展趋向下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产业发展之力。就机遇而言,主要包括:第一,新趋向会倒逼中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第二,部分新趋向有助于中国突破发达国家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第三,部分发展新趋向如多元化发展,会扩大中国的国际合作范围。

三、政策建议

面临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新趋向,中国亟待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化解挑战,抓住机遇。

第一,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化逆流,尤其是要通过扩大开放,让各国分享中国大市场的机遇,使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让和发展,从根本上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微观基础。

第二,依托自主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某些环节和领域占据制高点,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特别是抓住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机遇,率先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开放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在开放融合创新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优化升级,关键在于要利用好各种开放平台。比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等。

第四,发挥本土市场规模优势集聚高端要素。发挥本土市场规模优势,不仅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需求引致创新效应等传统母市场理论所揭示的作用机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伴随本土市场规模扩大,还能够产生所谓“逆向创新”效应、以及诱发价值链中高端向国内转移等重要作用机制。

第五,利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释放集聚效应。依托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和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有序地在区域内流动,形成广泛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有助于形成高端产业集聚。

第六,加快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产业生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背景下,加快推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并不是说要放弃低端产业和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和阶段,而是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升级,从而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第七,积极实施自贸区战略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三大价值链中的亚洲区域价值链中已经具备的体量、规模、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推动区域价值链朝着更加包容和互利共赢方向发展,并据此突破长期以来全球价值链一直被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的不利格局。

……

张二震,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邮箱:zrz@nju.edu.cn

戴翔(通讯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邮箱:aufedx@163.com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0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或点击微信页“阅读原文”。

转自:“经济学动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