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胡必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2/12/13 11:01:40  阅读:313 发布者: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于20226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原创性贡献便是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想。

一、为什么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必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只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为中国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才有利于创造发展新机遇,才能够促进共享新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之时起,有一点已经明确,那就是为了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发展导向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继续坚持这样的发展导向性,而且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更好地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发展导向,与中国是“一带一路”首倡国有着直接关联,因为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中国必然会把发展导向作为基本引领而提出来。正因为坚持发展导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他接着于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明确地指出“我们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坚持发展导向”。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主旨演讲时,他更是清晰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像这样把共建“一带一路”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讲话论述还有很多,因为他非常重视发展问题,曾在许多场合都明确地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发展现状出发,2021年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十分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的基本命题,并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是要坚持发展优先理念,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要坚持普惠包容;四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携手实现跨越发展;五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此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六是要坚持行动导向,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基于以上关于促进全球发展的基本要点,习近平总书记还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联系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那就是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参与共建各方在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按照世界银行2020年关于国家收入层级划分标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35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占23.3%;中等收入国家91个,占60.7%;低收入国家24个,占16.0%。从均值上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均GDP9000美元左右(现价美元),低于世界1万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因此,对于这样一批国家而言,仍然需要继续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也要大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项发展目标的尽快实现。

如果说发展导向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引领和前提的话,那么创造机遇就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愿意积极参与共建。那么为什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以为参与各方创造新机遇呢?

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较好地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帮助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由于这些国家在其发展的当前阶段,一般都存在“双缺口”(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问题,因此要想实现本国经济腾飞,就必须利用外资。共建“一带一路”正好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从而这些国家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因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一些沿线的低收入国家的FDI将增长7.6%

第二,帮助解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问题。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通常很少有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其运输能力和电力保障水平都很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整体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非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拉丁美洲、南亚则在电力供应方面严重短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中国通过投资于这些国家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帮助这些国家逐步缓解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使这些国家和中国都从中受益,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帮助解决制造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交通、电力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通常发展滞后,于是就很难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得好处,相反只能依靠出口初级产品维持低水平的经济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产能合作,这些国家可以依靠中国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促进其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国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利用在国内举办产业园区的经验,开始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7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4.6万个就业岗位。

第四,帮助解决贸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其整个国家的运输、物流成本很高,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建设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全球更好的货物互联互通,从而大幅度地降低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成本,直接有利于促进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将使经济走廊沿线经济体的平均运输成本缩短3.2%,使世界所有国家之间的运输时间平均缩短2.5%,贸易成本将平均降低2.2%,这将带动沿线国家贸易增长2.8%9.7%,带动全球贸易增长1.7%6.2%

第五,帮助解决贫困人口仍然比较多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从多方面为消减贫困带来新机遇,如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参加新的建设项目而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有利于贫困人口所生产的产品进入区域市场,从而取得更多收入。世界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后,可以帮助沿线国家的760万人口摆脱极端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口)和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人口)。

对发达国家而言,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利用其在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而与中国一起共同开拓新的市场。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合作共赢。之所以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为了“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各国人民;之所以倡导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明“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除了欧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外,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也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参与愿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两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倡议提出初期作为重点促进中国与其所在区域国家更加紧密合作的一个建议,还是后来根据需要延伸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全球性倡议,其目的和宗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促进共建各方的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

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点努力方向:一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二是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三是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这些思想已经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是20146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当时明确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是多边主义合作平台,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带一路”不是独角戏,是大合唱;二是在自愿基础上实现平等合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就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这件事上,“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三是尽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各相关国家人民,实现互利共赢。

在共商的基础上,中国与各相关国家已经开展了许多共建项目,有些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如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中老铁路、卡拉奇核电站、佩列沙茨大桥等;有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如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

有些国家及其人民已经从共建“一带一路”中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巴基斯坦因为多个电站建设完工,使很多过去用不上电的群众用上了电;肯尼亚由于蒙内铁路运营使货运成本大幅降低,促进了其贸易发展;还有许多国家的老百姓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上找到了工作机会;有不少国家的政府还因此而增加了税收。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开放、绿色、廉洁,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应该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和廉洁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开放所赋予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时,用的是“导向”这个词。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引领三方面的发展:一是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包括构建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二是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三是推动建设新型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这其中的一个“底色”和一个“共同家园”,既是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这样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建设,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坚持“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设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时明确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紧接着在同年11月举行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廉洁“一带一路”建设十分重视,在2017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就提出希望,要加强在反腐败领域的合作。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提出倡议:“要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在2021年举行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各类企业要规范经营行为,决不允许损害国家声誉。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就是三个关键词: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是把发达国家所制定和实施的标准称之为高标准。但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国家,绝大多数为亚非拉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倡导国的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比较难以得到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共同服务的充分供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很难达到一些全球治理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提出的标准。如果这些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还是用那样一些标准的话,就得不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包容性所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很难行稳致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在谈到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时,提了三点看法:一是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项目经营活动而言,比如说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就应该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二是对于只涉及有限合作方的合作项目而言,比如说对于双边或三边、四边合作项目等,那就只需要引入这几方都支持的规则标准就行了;三是要尊重所涉及的各国的法律法规。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规则和标准是非常重视的。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逐渐地在某些标准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在有些与“硬联通”相关方面的标准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在5G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场景方面、特高压输电、最新一代核电技术、高铁和城轨交通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基建、中国制造的有些方面,等等;在“软联通”方面,如在贸易便利化、数字贸易等方面;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如“鲁班工坊”及其工匠精神等。其他国家也会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标准合作与标准对接,在比较中相互借鉴、完善提高,进而形成相关合作方都愿意接受的标准。

对于共建“一带一路”与惠民生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先必须坚持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共建“一带一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然后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即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国内扶贫攻坚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同样也非常重视共建“一带一路”在国际减贫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因此,他总是强调要使我们的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让项目所在地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带一路”不仅要做大项目,也要多做“小而美”的项目,让老百姓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之,就是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共建国家的人民福祉。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这个问题主要地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可持续性问题,那就是要“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也就是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首先要讲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运作的基本机制,项目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因此就必须讲商业经营和财政收支上的可持续性,那就是不应该亏钱,不能造成财政赤字,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这就直接涉及如何选好建设项目、如果管理好项目成本、如何控制好项目风险(包括债务风险)等具体问题。

另一个就是宏观层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那就是“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这个层面主要强调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促进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更好实现的重要性。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说到底就是一个“通”字。如果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同提法进行概况的话,可以通俗地概况为“五通”“一通”“三通”三种说法。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思路,最早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9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所做的演讲中。他首次提出了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主要内容就是开展“五通”建设,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后来在实施过程中做了一点修改,变成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通”的说法,指的是共建“一带一路”这件事的关键所在,因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以就有一个抓住关键的问题。在2019年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五通”基础上提出了“关键是互联互通”的思想,指的就是要“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因此,高质量的互联互通,就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之所以说是全方位的,是因为互联互通的涵盖面很广,包括基础设施的、贸易的、资金的、人员的、信息的、政策的,等等,无所不包。但不论多么广泛的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互联互通。

“三通”的说法,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11月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内容的新提法,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硬联通”是重要方向,“软联通”是重要支撑,“心联通”是重要基础。

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

九年来的实践表明,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作为前提。譬如说,资金保障很重要,安全保障也很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共建机制方面的保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时特别地提出了机制保障方面的要求,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着力构建良好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二是要继续实现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相关区域发展议程、相关国际组织的国际发展议程等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具体实施方案之间的有效对接;三是务实合作,促使共建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构建伙伴关系机制的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后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要构建另外三种伙伴关系,即卫生合作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如果这样一个最基础性的保障机制不能有效地构建起来,就很难构建起其他伙伴关系。因为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有利于降低全球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则为交通、产业等互联互通提供动能,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旅游、公共卫生、规则制度、政策法规、研究交流等属于“软联通”的内容,同样构成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共同努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全球互联互通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制度规则“软联通”也取得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初步构建起基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除了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要与共建国家建设另外三个方面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即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和开放包容伙伴关系。这样,伙伴关系就拓展到了四个重要领域。

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比较成功地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密切对接,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到的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部分国家各自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的就有二十多个,包括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战略、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倡议、土耳其的“中间走廊”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波兰的“琥珀之路”战略、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战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战略、菲律宾的“大建特建”发展规划、阿联酋的“拥抱中国”发展计划、乌兹别克斯坦的“五大优先发展方向”战略、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老挝的“陆联国”战略、土库曼斯坦的“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埃及的“埃及2030愿景”等。

除了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外,“一带一路”建设还与许多区域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进行了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曾提到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实现对接,以及与东盟的“印太展望”开展深入合作的问题。此外,共建“一带一路”还与非盟的《2063年议程》和“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亚太经合组织的“互联互通蓝图”“中亚互联互通倡议”、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实现了对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合作。也就是说,这一合作具有很强的结果导向性质,最终必须使合作各方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特别是相关地区的人民都必须从中受惠。

共建“一带一路”启动以来,已经有许多项目建设完成,如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电站和卡洛特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柬埔寨的西港经济特区、蒙古国的机场高速公路、老挝和中国的中老铁路、土耳其的1915恰纳卡莱大桥、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等,已形成很多造福于人民的既有成果。

综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已经形成为一套内容丰富的完整系统,既对前九年的共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今后的高质量共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注和参考文献略)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0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或点击微信页“阅读原文”。

转自:“经济学动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