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出版社 ,作者李华瑞
在学习之路上,人们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研究生在深造之路上应该选择哪些书籍学习研究,又有哪些书可以帮助研究学习得到提升?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敦和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教授在其《平坡遵道集》一书中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对研究生阅读提供了些许建议,希望能给莘莘学子带来一些参考。
李华瑞教授
第一,读名著。
1978年我考上大学后,也是在新生欢迎会上,当时甘肃师大历史系的系主任是著名的隋唐史专家金宝祥,在讲如何学习时,第一句话就是要读名著,他说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一个人穷其一生读不了多少书,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选读反映人类文化思想结晶的名著,将受益一生。金宝祥先生不是我的业师,但是他的“读名著”的教诲对我后来走上史学道路及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希望你们今天听了我的发言也能与我有同样的感悟。
什么是名著?可能有众多定义,我的理解是,名家名作,具有权威性、经得起时间洗礼,每个学科在每个时代的代表作。比如中国古代的名著,可从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查找(范希曾补正、孙文泱增订《增订书目答问补正》,中华书局,2011年),《书目答问》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国外名著可从《世界汉译名著丛书》中查找,商务印书馆从20世纪50年代起,收录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对我影响很大,迄今我买了近百部汉译名著。20世纪的近现代名著可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查找。该丛书自2009年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具体到读今人的论文和著作,要读知名学者、有影响的学者、被学界大多数人认可的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尤其对初学者更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懵懂而缺乏应有的判断,所以读“名著”就能避免低级错误。这些人既代表学界前沿又代表较为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即使他们错了,那也多是学界认识水平局限,而非常识性、不符合学理的错误,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第二,读基础书(基本原始材料)。
读基础书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漆侠先生在治学中一再强调的。什么是基础书?基础材料书的选择,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应该是流行最广的、最为常见的因而也是最易寻找的书;第二,应该是贯穿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而这些史料经过初步整理、剪裁,眉目比较清楚者;第三,能给人们以最基本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普遍的意义。三者具备,才能够选为基础材料书。在选择好基础材料书之后,就要熟悉它的基本内容。古人治学所使用的记诵方法,绝不可轻视,清初全祖望往往口诵《汉书》原句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全祖望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学者,正因为他有如此深厚的功力。由于我们接触和涉猎的知识面和材料书籍远比古人宽广,因而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精研少数或一种书籍,不可能完全以记诵的方法掌握材料,但对于基础书要尽可能地熟悉它,遇见一些基础材料能够指出它的出处,做到这一步是完全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在熟练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使用它,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新的问题。先选定题目,再读书找材料,永远赶不上先读一些基本材料、对某些问题有一初步印象而后选定题目,来得深入,这是毫无疑义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方面,即使前人做出极大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起点要放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也丝毫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和材料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因为,没有对基础知识和材料的学习和掌握,就无法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平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第三,读理论书。
从本科学习开始到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曾经教过我的业师金宝祥、漆侠先生和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座主宁可先生都强调理论学习,强调理论学习对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理,我们研究历史,也一定要有理论思维。梁启超说过:“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梁启超史学四种》,岳麓书社,1985年)李大钊也说过:“实在的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历史事实的知识则是随时变动的;纪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所以历史观是随时变化的,是生动无已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所以想要站在历史研究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是沉降在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制度层面不能立足于宏观和整体,用抽象的范畴将它们加以概括,即进行理论思维,则必然是一种低水平研究。
历史理论之外的书,我以为读一点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是非常必要的。建议读比较成熟和成体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年鉴学派的史学观念、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史理论,至于像结构主义、制度学派、后现代主义等等作为知识了解就可以。
已故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先生在提倡学习理论的同时,有两点见解我非常赞同,一是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抉择。也就是说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无疑具有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永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二是以方法为研究的工具,而非是某一种公式化的理论,实在是近代学人治学高下之别的一大关键。
所以“史无定法”应是我们读理论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最后我想用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田余庆先生对20世纪著名魏晋隋唐史专家唐长孺先生的评价作为我发言的结束语,并与大家共勉。田先生说唐长孺先生接受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有家学,有师承。唐先生有传统学术的深刻见识并擅长对资料进行精密考证。后来,他通过史学界前辈先驱者的教育,接受了西方史学的学理和方法,讲究实证而有新的思维。唐先生眼界开阔,能够通观全社会、全局来抓问题,这是唐先生学马列主义的收获。唐先生对所经历的各个学术阶段的方方面面,经过独立思考,经过取舍,去其烦琐和空疏,得精髓,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所以面貌很新。
唐长孺先生是20世纪大家,对于他的评价学界有连篇累牍的评论文章,但是我觉得田先生在一千多字的评语中所总结的唐先生成为20世纪大家的原因,最为精到。对于包括我和你们在内的后学,唐先生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榜样。
·本文原题为《与研究生谈读书心得》,收录于《平坡遵道集》,作者李华瑞。现题目为微信编辑重拟。
《平坡遵道集》
李华瑞著
定价:68.00元
ISBN:978-7-5506-3735-1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华瑞教授的读书与生活随笔,书名来自李华瑞教授的故乡“平坡镇”以及祖籍“遵道镇”。本书共收录了36篇随笔、杂文,包括书序、书评、纪事和追忆,涉及中古经济 史、中古政治文化、宋辽夏金史、宋史研究史、忆师友等方方面面。通过李教授先生的指点,读者可以饱览宋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仿佛回到宋朝,比如:为何宋代有繁华的夜间经济?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了吗?北宋轻视武人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王安石与孟子有什么关系?宋代的第一文臣是谁?学者是如何复原死语言——西夏语?以上问题均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此外,李华瑞教授的处世、问学之道也值得读者朋友们学习,他对邓广铭、漆侠、陈守忠等著名宋史前辈学者的感人至深的回忆,让人无不感叹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学术魅力,也激励 后学者,求学的基础贵在“尊师重道”。
【作者简介】
李华瑞,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敦和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等职。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12部、编著8部、合编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 240 余篇。著有《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 关系史》《宋史论集》《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宋夏史探研集》《西夏史探赜》《探寻宋型国家的历史》《宋夏史探知集》等;主编《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宋辽西夏金史青蓝 集》《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认识》等。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