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当前这三个局限,对培养硕士生不利

2022/12/12 14:26:21  阅读:172 发布者:

2022123日,《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周年座谈会在线上举行。《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以下简称《三校文集》)每年一册,出版了二十年。共收入四万余字的长文 159 篇,发行近七万册。走入全国社会学院系师生的手中和心田。当天,《三校文集》的编者和作者们进行了分享。他们追忆调查、写作、筛选的过程,分享硕士生培养的心得,检讨社会学教育的得失。

以下为2004 -2016 年《三校文集》编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所分享内容。

我与《三校文集》

沈原

我主要向各位汇报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就想说说我为什么跟着郑老师(编者注:郑老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一块搅和三校论文集这个事儿。

说起来是因为我到了大学工作以后,慢慢感觉到我们的硕士教育是不是有三点不足。

第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学文科同学可以说是知识准备不足。这跟我们的大学前教育有关。因为我们的大学前教育主要是为了应试,我们的中学跟西方那种大学前教育不一样,因此在学习文科方面的知识准备上有缺陷。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就发现我们的学制定为三年,虽然不短,但实际上你看第一年基本上都是学英语、体育和其他课程,而到了第三年就开始找工作,所以真正好好念点社会学的书,沉下心来做点研究,也就中间那年时间。再加上有的大学又开始改革,把硕士教育又压缩一年,那真正念社会学的时间就太短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养出好学生,显然有困难。

第三点,现在看起来能不能说啊,就是我们的教育的内容也有短板。我们系的孙老师曾经说过,说现在我们的社会学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是研究社会学的,而不是研究社会的。差什么呢?差田野的功夫,特别是差在田野里面白描的功夫。

所以我是觉得有这么三个局限,这对我们培养硕士生是不利的。

而硕士生在我看来是特别重要。因为硕士阶段承上启下,在本科生习得一定的知识、培养出一定的能力之后,在硕士阶段进一步巩固、发展,为将来念博士、从事学术工作打好基础。所以我跟郑老师掺和这件事儿,主要是冲着弥补这些局限去的。具体说来就是,因为我认为好文章是模仿出来的,而不是你拍脑袋自个想出来的。模仿就要有模本,我高度认同郑老师说的,把我们当中硕士生写的好文章印出来,给更多的同学看,让大家能够模仿,有一个模仿对象。所以就出于对硕士生教育的一些不足。所以我深度介入郑老师办“三校论文集”的工作。

大家一晚上坐在这,总得听点八卦,是吧?我们办三校论文集出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事。

刚才郑老师慷慨激昂,说白手起家来办三校论文集,但是这里边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说,郑老师为了维持这本论文集,他不得不亲自卖书,找各种机会卖书。有一年中国社会学会在长春开年会,郑老师就说你去不去,我说去啊!郑老师就说咱去卖书,卖三校论文集。郑老师一个人扛到40本还是45本,去了。在社会学会的会场上把这书刚排开,就被主办方的一个社会学者,社会学所所长一把擒住,说二道贩子怎么也进来了?他不知道,那是北大的郑教授!他认为是一书贩子,就抓住了!当时把我们都弄得哭笑不得。郑老师是事必躬亲。办三校论文集非常不容易。

还有老潘。老潘(编者注:潘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也有故事。有一年夏天很热,忘了哪年了。我们在郑老师办公室里说开会定文章是吧?那时候郑老师好像不太会调那个中央空调,调成热风了还是怎么了,反正那天特别热,结果左等老潘也不来,右等老潘也不来。最后他晃晃悠悠来了!说是要犯了心脏病了。老潘记得这事儿吧?

(潘老说:是门卫卡着,进不去。)不对吧,好像是你犯了心脏病。那时候,大脑门上都是汗。给我跟郑老师吓坏了那次。其实大家都是义务在做,真的也是非常费劲。郑老师他是自己去跑书号,跑印厂,甚至于纸的克度他都要过问,然后要组织销售,最后让这个书能够运转起来,能够坚持到现在。所以我在周晓虹组织的社会学重建口述史访谈,我还提到,我说你们都以为也夫是独步江湖的,你们不知道他做这个三校论文集对我们培养新的学生,培养社会学的新生力量,对我们学科建设是卓有贡献。

另外,我再说一点希望。三校论文集坚持20年了,现在编委已经也换了一届了。我们是希望大家无论如何要把这个事业把它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年一年办下去,通过这个方式把好的研究生论文选拔出来,把它推广给更多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提升我们社会学教育质量。

谢谢各位。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