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4:07:16 阅读:1069 发布者: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
历年目录整理
2002-2003
何光喜:被动的自愿:作为社会参与的慈善捐赠——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黄盈盈:对A市与B市发廊小姐专业化情况的考察与分析
杨春宇:喧嚣与低语——矿区中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的人类学研究
管 兵:管庄的土地转包
李铒金:下岗名单的确定——转型期中国国有工业的车间政治
李祎: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寻求合法化道路的事件性过程分析
唐丽:网络的生产——以一个地方性黑市经济的演化为关键案例
姚映然:受苦人——骥村妇女对土地改革的一种情感体验
2004
刘振业:组织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与组织结构的互动机制
申 静: 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 ——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证研究
王文卿:农村生育中的性别偏好研究
魏爱云:和谐与冲突 ——乡村传统婚礼仪式的考察与省思
张海辉: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研究
张 翔:民间金融形式的信息机制分析
郑广怀:伤残农民工——不能被赋权的群体
郑 辉: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
2005
储卉娟:法律的想象和想象的法律
廖文伟 :阶级形成中的排斥与团结过程——向下流动的香港新中产阶级
林霭云: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
马红光:村落视野中的小学变迁
宋 婧:苏南某村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
童根兴:北镇家户工——日常实践逻辑与宏观政治经济学逻辑
许雪莲 :纳人的社会性别
张 敏:何为基督徒——温州地区基督徒群体身份研究
2006
黄家亮:法律在基层法院中的实践逻辑
姜赟:产权的权利实践——以经租私房主的维权活动为个案
蒋勤:浙东N村人民公社时期的非农经济
李晋:色达佛学院里的汉人喇嘛
李棉管: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机制研究——以湖南省J县为个案
廖勤樱:交易的格局——以中关村电脑市场为例
王静:侯家营追踪调查——家族与村落社会
杨灵: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运作逻辑——对S市崇文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
2007
边国栋 :巴彦查干蒙古族牧民消费的经济人类学研究
胡丽娜:BG镇农民工夜校——一项社会学强干预的尝试
邱洪敏:法律的象征意义——对民间赡养纠纷解决事件的法社会学考察
童素娟:一种“外进婚”——黔赣女外嫁浙江
章邵增:阿拉善的骆驼和人的故事:总体社会事实的民族志
张争鹏:无形财富的有形占有——以藏药现代化开发为例
赵彗星:小岗典型的建构
周潇:关系霸权——对建筑工地劳动过程的一项田野研究
2008
查亭亭:减刑制度的异化和监狱秩序的建构
何翠红 :围龙屋与客家传统人际关系的衰亡
黄灿辉:基督徒职业观研究
盛智明:从“小区”到“社区”——对北京市YF家园的个案考察
韦科:一个女性直销组织的认同研究
闻翔:箱包工厂里的“族群”——重访北镇家户工
杨甜甜:领导人更替与权力关系重组——对D公司策略行动者及其权力关系的考察
王青松:民间合会中的差序格局
2009
雷轲:彻底经验取向下的社会秩序问题——加芬克尔的社会秩序观
李楠:“撤村”——农村城市化下的权利博弈
连佳佳 :建筑业分包劳动体制下的控制与抗争
梁自存 :教做工——农民工第二代如何变成工人
辛济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制度效应
张劼颖 :废品和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
刘贞男:儿女双全之谜——鉴村侗族的亲属关系
2010
李耕:消费时代的社区整合——以西双版纳傣寨的家宅换代为例
李睿婕:汶川地震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对四川S村的个案研究
刘月雯:社会的嬗变——以燕市一个业主联合组织为例
王亚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社会资本重新建构问题研究
吴姣: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研究——以深圳建筑爆破业工人为例
徐晓锋:一个山西村庄的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
杨鹏峰:六十年代的高征购与低标准
张惠强:工人网络与工厂治理——基于南中国服装制造业的研究
2011
陈秋虹:家庭即工厂——河北北镇乡村工业化考察
黄柯劼:中德大学生择偶标准和婚姻观念的比较研究
孔春霞:媒体在尘肺病农民工维权中的角色
汪 芸:少年基金项目运作的个案研究
徐聪颖:农民上楼过程中的家庭财产关系研究
古丽孜依帕•依力拉斯:潞河中学的新疆班
张晶:策略与话语——纠纷解决中的弱者
周彬:收入不平等与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2
鲍程亮:老家的意义——北京城郊农民工家庭调查
鲍雨:经历乳腺癌——女性主体的身体想象与疾病应对
程士强:城乡流动中的包工头家庭
戴良灏:社会网视角下线上线下互动研究——以男同性恋找伴为例
刘东鑫:栖居鼓声之中
曲麒翰:农村暴力纠纷解决的震荡效应与漏斗效应
汪栋杰:纺织服装企业的超时劳动问题
王绍琛:新官上任——清代地方政治秩序研究
2013
陈玮:服装工从工厂到作坊的选择
冯路:西水村工业私有化过程中的权力更迭
黄承萍:一个村庄中低保对象的认定过程
姜艳:超市促销员的工作方式
廖炳光: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个案研究
王剑莹:三八红旗手评选
徐宗阳:缙云县来料加工中“经纪人”的管理实践
周梅芳:柳村群体性纠纷调研
2014
曹亚鹏:重庆地票制度的研究
褚文璐:知青返城个案研究
符隆文:面对请托——“关系就医”下的医生回应
侯瑞:信访治理中的情感策略
金毅:具地化的记忆之争——基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的研究
阿依努尔•卡马:亚村维族婚礼的理想与现实
邬伦静:流动空间里的农民工
2015
安孟竹:传统的“复兴”与“嵌入”——山东B城城市丧祭活动的实践逻辑
常长长:基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基于鲁中A县的经验研究
邓霞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凸显的社会机制分析——基于闽西客村的田野调查
李可:成员权——江苏南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研究
李芊:精英范畴的重构——一所重点中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
邵朱帅:从秘密会社到合法宗教——一项关于越南高台教的人类学研究
王大伟:村落共同体生活中的互济互惠——基于福建省G村互助会的研究
周浥莽:国家运动扩大化的机制与逻辑——一个政治社会学研究
2016
陈雪松:“打賩”中的“义”“利”整合——团结经济理论视角下对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的研究
刘华章:“拔青苗”群体的口述史研究
娄 琦:分化、整合与区隔——高科技外企中的职业性别逻辑
倘凌越:弱者抗争与符号生产——以广州市环卫工停工维权为例
许 瑞:城市消费空间中的消费者自我区隔及其机制分析——基于H市购物中心的研究
张 龙:社会学“南开班”(1981-1982)
张耀民:科技组织对临时性劳动力的技术控制——北京地区网约车平台Uber“合作车主”的案例研究
周 航:抗争是否发生?——对二甲苯(PX)项目集体抗争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2017
董彦峰:积极者与消极者
何钧力:农业资本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经济实践
林思成:仪式变迁、乡村自治与权力共谋
潘荣桂:校园空间与同校异性情侣的恋爱日常
唐元超:寻找定位与秩序生成
吴文兵:S 村礼物交换的社会史考察(1949-1978)
余慧芳:合作组织何以扎根乡村社会?
张越:谁进了北大?
2018
陈忠:乡村基础教育“放弃”现象研究
韩礼涛:票号与国家财政
彭丽叶:茶村弥散性宗教研究
王盼:担当与求索——建构政策改革的机会空间
颜青琪:安全食品的生产与社会的生产
余鹏翰:就近城镇化与家庭决策中的代际伦理
张宇婧:旧集新散——三甲集镇牛羊交易市场的人类学分析
祝璞璞:职业生命与生活日常——身体棱镜下的盲人按摩师群像
2019
朱涛:包工队——转型社会中的第三类组织
王蹊:船老大——一个舟山海岛的民族志研究
谭芷晔:网络媒体的劳动控制与拍客自主性
徐冉:社会“噪音”——城市噪音与实验音乐场景研究
陈莹娇:洞察、抱负与突围——关于旧寨镇乡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
解鸿宇:东北工业体制的建立(1945-1952) ——基于对北满某矿区的分析
何奇峰:“家庭经营”与“规模效应” ——扶贫产业生产模式研究
王婷婷:打工妹返乡闪婚原因分析
2020
陈映彤:传统与现代铆合下的彩礼给付实践
付堉琪:跨越空间的外卖配送劳动过程研究
李岱璇:北京老城空间改造与社会重塑
姜小康:旧河八渔民抗争从成功到瓦解的机制研究
任春旭:许村家纺产业发展的社会学考察
舒辉:以游戏为业——游戏策划与能者统治的再生产
夏杰艺:粉丝网络暴力的生产及对策
郑肯:直播时代的情感、算法与数码资本主义
2021
陈洁樱 :新生活运动中的“国/家/人”与“新女性”想象
陈天和:“主人”还是“股东”——从股权改革考察地方国企改制中管理层和职工对所有权理解的变迁
冯皓辰 :抑郁症的社会根源与社会建构
刘超凡:学院中实现审美自我
刘丹:再造微笑——医学实践中唇腭裂身体的建构
王婧如:变革时代的“乡下人”——对沈从文四十年代地方叙述的社会学分析
王倩 :个体化理论下的数字游民研究
叶云慧 :定位与现实的距离——农民工写作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2022
杨卓:角落的消失——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写作教育与语言世界
付翔:咱家老人——一个养老院中的身体、照护与道德
吴秋婷:生意与公益——民营医院如何做市场
梁慧琳:放出去的风筝——女大学生外地就业的个体认同和家庭伦理
周丹丹:文字围城——中国网络文学写作市场的生态分析
陈朗: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学堂乐歌民族想像的转化生成
程思祎:农村丧葬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白亮:社区超载——疫情下社区工作者压力状况调查与社会工作介入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