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 王振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学者,《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价格理论及体制改革。在《财贸经济》《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委托课题项目多项。曾获得第六届“薛暮桥价格学研究奖”著作类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为理论创新指明了立足点和着力点。其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回答时代之问,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打开未来工作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0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需要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环境。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是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为世界所广泛瞩目。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正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打赢脱贫攻坚战。
纵观这一伟大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创新的理论是在实践的不断争论中产生的。鼓励争论、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也是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史,为学术讨论提供合适的平台,是鼓励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发展历史上总结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02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具体研究中,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以人民的福祉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用了28年的时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所向,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民的选择。
关注人民福祉,人民至上,这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各个时期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稳定大局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社会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党中央坚持用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在经济贸易领域,党中央在坚持对话协商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做出“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大局;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这些举措为稳增长、稳就业、促民生起到关键作用。
加强为人民做学问的能力,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坚定信念。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始终,学深悟透、融会贯通。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用结合,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身研究目标结合起来,与提升个人能力水平结合起来。同时,科研工作者要强化政治责任,始终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在破解难题、攻坚克难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推进落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充分发挥阵地功能。
03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需要坚定不移的立场观点方法。
当前的经济学研究中,有几个倾向需要高度关注:一是脱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常用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转而使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范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做表面化的解释;二是对基本概念的阐释、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原创性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有“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对经济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方案无法达成一致,也很难发现普遍性规律;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派对立起来,无法做到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有效统一。实际上,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历史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切实掌握分析方法、回答时代之问、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04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观察和了解社会、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使命和立足点。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民关心的,是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的。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科学研究者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术研究者的初心和使命。应该看到,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识别新问题、真问题,提前预判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出解决的方案是学术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主要国家不仅面临债务深重、收入不平等、增长停滞等长期困扰的问题,也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地区冲突等突发危机。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将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将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不仅面临发展的问题,也面临和平的问题、安全的问题和全球治理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使我们迫切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信心不动摇,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需要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和范式,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寻找新的方法和思路。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