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袁亚湘院士|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如何强起来?

2022/12/1 11:43:54  阅读:172 发布者:

◆ 根据人才成长一般规律,35岁左右的青年科研人才是最有创新力的群体。如何呵护这一阶段的科研人才成长尤为重要

◆ 从科技大国变为科技强国,要看未来顶尖人才主体是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自主培养人才能力不强,永远成不了科技强国

◆ 不能让一代年轻人形成做研究就是为拿“帽子”的认识。做科学研究,本质是要发现未知规律

◆ 我国耗费巨大资源建设的顶尖学府,不能变成为国外培养人才的摇篮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科研人才中,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

科学史表明,科学家在25~45岁时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重要的科学贡献通常是在科学家年轻时候做出来的。根据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公开数据的计算,获奖成果产生时年龄在45岁和45岁以下的有354人,超过总人数的81%

谈及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袁亚湘感觉“喜中有忧”:“喜的是国家对青年人才非常重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涌现;忧的是,科研生态大环境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袁亚湘

“自主培养人才能力不足,难成科技强国”

《瞭望》: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青年科研人才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磁山全球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225日摄)郭绪雷摄

要做事情,不是抢帽子

《瞭望》:怎么看待拿“帽子”和做科研的关系?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瞭望》:在促进青年科研人才多出成果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来源:《瞭望》2021年第12期,转载自科协改革进行时,科普辽宁

转自:“科研共进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