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邀请:“运动训练”、“切身供给”——《体育学术研究的邀请》听后感
2022/11/30 16:08:42 阅读:149 发布者:
乔老师答应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的学术讲座邀请,为大家做一次云讲座,题目就叫《体育学术研究的邀请》,初看,真有点云里的感觉。
《社会学的邀请》大家想起来了没有?
乔老师批判性语言一开始在“认识体育”中就显露出来(“挑刺儿”,《运动哲学的日常》)。体育不是运动。运动,利用到教育里,才是所谓体育,还可以利用到自我享受,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等。运动,一工具而已。体育学术研究,在乔老师描述里,就是研究运动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相关知识,等等。
研究运动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相关知识,等等,其研究能力是需要训练的,乔老师认为主要在于读书、讨论、写作。乔老师是用清华大学“虚一学苑”(Tsinghua Xuyi Workshop)为例,具体为大家说了五点。第一是最好建立学术团队或学术共同体。第二要有计划、有数量要求地读书。第三要注意观察、注意总结,要有问题意识。第四是有频繁的学术讨论,最好是有计划的学术沙龙。第五是规定性的写作,让写作成为习惯。作为清华虚一学苑曾经的一员,记忆突然被打开。虚一学苑一方面邀请了海内外诸多著名学者来讲学,组织了每周一次的固定的学术讨论。另一方面,我们要到清华校内其他学术中心以及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周边学校的学术讲座去聆听。再一方面,我们要到全国各地拜访名人大家,以及到海外参加学术会议。真有点激扬学术,砥砺文字的味道。大部分时候是超过乔老师要求的每天至少五百字的写作要求。
显然,“读书、讨论、写作”何尝没有规矩呢?乔老师认为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选题要切身为妙、思路与技术路线要清晰、操作必须严谨。乔老师说的选题时要有切身体验很有意思, 那些离身万里的问题研究起来困难重重。这大概是身体哲学所指吧。特别注意,切身,远古的某种集体无意识,精神原型,也是能够击中你的身体的,让你发抖的。这种切身,是一种贯通千古的切身,纵横元宇宙的切身。
对于研究成果的发表,包括专著与论文,乔老师认为研究成果的价值是第一位的。从研究成果价值的展示上来说,其书题、标题、表述方式上,要考虑读者和期刊愿意接受的。读者和期刊接受面越广,反复传阅而成经典,说明学术价值越高。如果你被某著名期刊约稿了,说明你可能就是学术大咖。
互动交流环节,有根据乔老师“认识体育”部分提问。乔老师的关键词是“运动”,体育只是运动的其中一种利用。运动,作为工具,还可以有自我享受,弘扬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等利用。那么,闫芳和徒弟表演隔山打牛,无疑也是一种运动,武术运动,也是一种工具。如此,闫芳和徒弟在利用隔山打牛这种武术运动的工具,是自我享受还是教育徒弟,或是弘扬武术文化,或是服务社会?事实上,大多数人认为闫芳和徒弟利用隔山打牛这种武术运动工具,是在欺骗世人,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大多数人,包括主流媒体对之大加鞭挞。其实,在很多太极拳流派中,类似师徒之间的隔山打牛运动,非常之普遍。研究这种武术运动,到底供给什么?该如何供给?
也有人根据乔老师的关键词“运动”想提问国外“kinesiology”的翻译以及运用情况。
总之,乔老师此次讲座是逻辑性很强,简洁而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批判性(“挑刺儿”,《运动哲学的日常》)和建设性。尤其是乔老师用虚一学苑为案例讲述的体育学术研究的能力训练,对衡阳师范学院即将招收研究生的硕士生导师来说,启发非常之大,很有借鉴价值。假如能千古历史切身,元宇宙切身,获得体育学术研究的精神原型的邀请,那就快要感而遂通天下了。
转自:“体育学术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