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克雷格:历史视野中的早期中国思想
2022/11/30 15:32:43 阅读:202 发布者:
历史视野中的早期中国思想
古代世界宗教和哲学革命的时代有时被称为“轴心时代”,这一说法是指后世宗教和哲学的发展都是以这些学说为中心展开的。如果把周朝的哲学革命与其他哲学革命相对比,它与一神论的犹太教和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与印度教和佛教也不同,而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比较相似,两者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毛泽东曾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就是以周朝那个多家哲学流派共存、富有创造力的时代为参照。
两者之中,希腊思想家更侧重理论的推演,更关注数学和自然界;中国思想家则通常更注重实际,更倾向于探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即使是在本质上无政治化的道家圣贤,也认为提出一套政治哲学理论十分必要。
此外,中国哲学的生命力远远胜过希腊哲学。“雅典的光荣”之后仅仅几个世纪,希腊哲学就被基督教的浪潮淹没了,成了神学的婢女,直到文艺复兴之前都没能作为独立的思想力量重新出现。相反,中国哲学尽管曾在几个世纪里受到佛教的冲击,但重新巩固了自身的优势地位,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早期。当世界各地的其他文化都在宗教浪潮的冲击下日益衰落时,为何这些早期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能保持对中国的持久影响力?
原因之一,是通常受到历代王朝支持的儒家思想始终与许多流行宗教相互制衡,这些宗教都各自有其神鬼、天堂和地狱。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参与这一类宗教活动,神庙遍布全国的村庄和城镇。到了后来,只有从那些在儒家书院的纯粹环境中做研究的学者那里,我们才能看到“纯粹”的儒家哲学思想。
另一个原因,是儒家思想也有宗教维度,但它的一些假设与源自犹太教的宗教有很大不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中存在一位上帝,上帝尽管非常关注人类,但并不属于人类世界。这种观念导致了二元论,即自然的人类世界与另一个超自然的世界相区别。而在中国的世界观中,这两者并不是割裂的:宇宙是唯一的、连续的、非二元的。它包含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天地之间。理想情况下人间由圣王统治,圣王通过个人德行的力量和祭祀牺牲来平衡天地宇宙的力量,达到和谐。
今天,在北京城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宇宙观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的表现形式。天坛位于城南,地坛位于城东北,皇宫在象征意义上位于两者之间。如果讨论皇帝在天坛的祭祀是世俗的(非宗教的)还是宗教的(非世俗的),那就偏离了问题的关键。这样做是把我们自身的二元对立假设强加给了中国。与此类似,我们所说的道家圣贤与自然天人合一,这里的自然并不等同于今天科学家所研究的自然,而是一种包含了形而上和宇宙力量的自然。这些力量在西方的世界观里,可能会被贴上“宗教”的标签。
文字来源: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著,李阳译:《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51–53页。
转自:“学术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