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介】基于乡村功能演变与互动关系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022/11/30 15:19:14 阅读:248 发布者:
导读
乡村功能作为乡村地域内人地互动关系的重要表征,不仅单个功能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作用的强弱会影响乡村发展,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决定乡村发展的综合水平,从而对乡村可持续发展起着促进或者阻碍作用。研究乡村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可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以重庆市为样本区,以2009、2014、2019年为研究时点,在理清三生功能与乡村发展的逻辑关联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协同与权衡关系,通过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提出针对性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策略。研究结果对于重庆市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01
问题的提出
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之间存在协同与权衡的互动关系,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协同作用使得两种或多种功能在特定因素驱动下互相协作,促进乡村人、地、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助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生功能权衡则易使乡村内部发生冲突,导致产业发展滞后、生活质量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从而对乡村振兴起到阻碍作用,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三生功能不仅在空间尺度上难以同时达到最大化,在时间尺度上也难以同时提高,其在时空尺度上则总是表现为共同增益的协同关系或是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因此,从三生功能角度出发,研究其在时空上演变规律及权衡与协同关系,通过降低三生功能的权衡作用,促进三生功能的协同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效能,能为综合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02
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乡村三生功能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37个区县(渝中区除外)为研究区,借助Geoda、ArcGIS等软件,综合运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引入生态服务系统中的权衡与协同的概念,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作用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了重庆市乡村三生功能时空演化的格局,定量测算与表达乡村空间功能权衡与协同在时空上的互动关系,并将重庆市37个区县划分为四种乡村功能类型,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乡村三生功能互动关系的理论认知,对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结果表明:(1)重庆市乡村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差异显著。其中乡村生产功能稳步上升,且呈现出中西部区域“周高中低”的局部区域特征以及“西高东低”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生活功能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整体上依然是“西高东低”,局部则呈现出中西部区域“中高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功能在时序上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2)总体上,乡村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存在协同关系,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其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空间上,两两功能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及集聚单元数量也在发生变化。(3)基于对优势功能的计算,结合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将重庆市37个区县划分为生产—生活型、生产—生态型、生态保障型、弱综合型四种乡村功能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王成 博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主持纵向课题20余项,主持横向课题8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代蕊莲 硕士,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CSSCI论文1篇。
吴昕玥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发表论文2篇。
END
来源: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