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假创新
2022/11/29 13:41:56 阅读:132 发布者:
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科(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界对于“学术创新”一直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创新就是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研究”,可称之为拓荒式创新。
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时下中国文科学术界貌似人人都在创新,因为人人都在“找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这一方面加大了文科学术创新的难度,因为很多人会把“找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与“无中生有”混淆;(点击领取200篇论文写作范文)
另一方面,这也有违学术发展基本规律,任何知识的发展都是渐进和继承性的,“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属于突变,没有办法实现继承;
再者,虽然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但是在整体上却表现出结果的无创新问题,就是我们看到大家好像都在创新,但是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出不来真正的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一个“突变性研究”能够制造短暂的热点,但是对于真正的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很让人怀疑。
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似乎特别明显,被很多人屡试不爽,并已经营造出一种“人人都在努力创新”的学术大繁荣局面。
这种观念产生并持续至今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
↑扫码领取SCI论文写作进阶资料↑
第一,1980年代特殊的学术环境,那个年代只要从西方介绍一个东西进来就是有影响力的,只要提出一个之前30年被压抑的东西就是“创新”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即提一个东西就是创新甚至一鸣惊人,而这一代学人目前是中国学术界的顶层人物;
第二,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断层,这种断层不只是研究人员的断层,更是指深层次的治学观念的断层,当代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者不知学术研究为何物,一味刻意地去创新,甚至到了“无创新不学术”、“无论文不研究”的地步;
第三,20世纪上半叶文科治学方式的影响,观察那个时期的学术界会发现,压抑了几百年的中国知识领域突然又出现爆发式增长,表面看上去是“百家争鸣”,实则更多是对西方知识的机械复制,当代文科学术界的“民国崇拜”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治学方式的负面影响;
第四,考古学的影响,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历史并不长,但是它与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结合起来,却产生了另一种效果,即“没有新发现就出不了研究成果”,考古学中这种关于“创新”的观念借由文史哲在中国学术界的强势(“必记本”注:表面上当代文史哲处于边缘弱势地位,实则在很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影响被放大了;
↑扫码领取2000+SCI、SSCI万能写作句型↑
第五,当今中国文科学术界的投机主义泛滥,“别人没有研究”的“无中生有”是不是一种“学术投机主义”?一方面是上述原因最终导致的“创新难”,另一方面是日益严峻的量化考评机制,此种环境下,这种拓荒式创新的理解成了投机份子的外衣和借口。
事实上,不管是中国传统的“述而不作”,还是西方现代学术规范中的创新,都与这种流行的拓荒式创新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治学强调“述而不作”,不强调“创新”,这当然有其负面影响,但其“继承性研究”的特质没有违背学术创新规律;西方现代学术规范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加强调文献综述,也即创新从综述中来。
然而,当下很多人的“大作”都是“从天而降”的神来之笔,文献综述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研究不能与前人研究链接起来的原因。(点击领取100本科研论文写作书资源)
中国文科学术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必须对“创新”进行重新理解,既要摒弃历史原因造成的误解,也要改变“冥想式灵感”的阴影,不管做什么研究,扎扎实实做好研究问题的学术史梳理工作,如此,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钻前人的裤裆。
转自:“学术论文指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