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所大学来讲,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扎根西部、办学历史120年之久的西北大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奇迹:给一碗水就能丰长,给一个支点就敢攀登,给一块化石就可以对话历史。
西北大学,被称为“西北高等教育之母”。
图 | 西北大学,西部高等教育之光。
办学成就,首屈一指
掐指一算,人间流年偷换双甲子。
1902年,光绪帝御笔朱批“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西北大学前身陕西大学堂建立。西北近代高等教育的星火,自此燃起。
1912年,“西北大学”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并就此开始大放异彩。
1978年入选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地质学和考古学双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并列内地高校第43位……在这份履历表上,能列的title还有很多。
图 | 鸟瞰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的底气,来自她的学科实力。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入选A+,与北京大学并驾齐驱;理论经济学入选A-,无愧“经济学家摇篮”的美名;地质学、世界史等5个学科入选B+。
毫不夸张的说,在考古、地质、经济等领域,拥有国内顶尖学科实力的西北大学,相当能打。
29位两院院士、4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8位国际科研机构院士……放眼历史,西北大学的重点学科前辈高人层出不穷,建树不凡。
图 | 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
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近一半都毕业于西北大学。师生及校友主持的考古发现数量,占“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1/4,多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前夕,在乌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点名表扬西北大学考古队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 | 访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接见了包括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内的中方考古队员。
1986年,《新华日报》特别报道的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科技成果的20位科学家之一,被新华社誉为“中国的骄傲”的侯伯宇和王戍堂,均求学任教于西北大学,是土生土长的西大人。
王戍堂于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ωμ-度量化定理”,轰动国际数学界,被称为“王氏定理”;侯伯宇的“侯氏理论”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填补了国际空白,获诺奖得主杨振宁“非常漂亮”、“强有力的”、“很优美”的高度赞美。
图 | 侯伯宇(左一)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教授(中间)合影
素有“经济学界西北王”之称的何炼成教授,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西部学派”的创始人。
魏杰、张曙光、张维迎、王忠民等知名经济学家,均出自其门下。
图 |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赞许西北大学人才培养。
朴实无华只是西北大学的外在写照,虽然地处西北,粗犷中不失细腻,牛汉、雷抒雁、贾平凹、迟子建、孙皓晖……一位位怀揣文学理想的作家从这里走出。
风云激荡百二十年,无数西大人满怀憧憬积极投身于这个梦工厂,共同参与建构了一所高等学校的传奇。
“最穷211”,吃草挤奶
1981年入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2004年调离,在校求学任教24年的郭立宏,于2015年重回母校担任校长一职。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大人,郭立宏校长坦言:“可以说,在西北大学待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她的不容易。”
“但,也越能感受到她的了不起!”
图 | 西北大学
办学成绩了不起的西北大学,却屡屡因“穷”而破圈,甚至在坊间有了“最穷211”的称号。
青塔数据统计,2022年西北大学经费预算仅13.22亿元,约等于清华大学预算(362.11亿元)的4%、浙江大学(261.03亿元)的5%、北京大学(219.29亿元)的6%。
吃的是草,挤的却是奶,西北大学的建设发展效率尤为突出,投入产出比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办学经费居“双一流”高校中下游的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和科研产出分别占据第8和第24位。
因为“穷”,所以“省”。精打细算的西北大学,把钱都用在了高校建设上。
学校里有个博物馆,看似普普通通,却藏有“井真成墓志”、“汗赭”、“烙马印”、“鎏金铜蚕”等5000余件贵重文物和标本。
而这些藏品,都带有西大人的体温:是西北大学考古队师生亲手“挖”出来的。
图 | 西北大学博物馆,凭自己的实力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西北大学,有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体育馆,却是“全国高校地上面积之最”,承办了十四运会的蹦床和艺术体操项目,比赛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平台播放时长达1130分钟。
在选修课方面,西北大学同样别具一格,为学生开设了爬树课、射艺课、中国式摔跤、棒垒球等“稀奇古怪”的特色体育课程。
图 | 西北大学体育馆,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艺术体操及蹦床项目。
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赠送给每位学生一枚刻有自己名字的蓝田玉印章。这一传统从2015年起至今延续了8年,西北大学累积送出印章5.6万余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意味着“修养和品德”。君子佩玉,暗示了一所学校对学生的最大期许,正如学校的四字校训“公、诚、勤、朴”。
图 | 君子比德于玉
从晚清的纷飞战火到今朝的和平盛世,如今的西北大学已然走过了120个春秋。
一代又一代西大人筚路蓝缕,躬耕不辍。
他们投身荒野为祖国发展勘探石油资源,他们静坐书斋为吸取前人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在浩瀚丹青中撷珍采奇,他们立足西安行走西域为勾画出丝绸之路曾经的盛况不惜掘地三尺,他们“精打细算”在数字模型中探索经济规律为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西北大学的师生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非凡勇气、星火燎原的旺盛生命力、甘坐冷板凳的顽强毅力,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深深扎根西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20岁的西北大学,风华正茂!
转自:“谷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