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赵普、龙泽美、王超: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类型及其政策启示——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
2022/11/28 16:25:11 阅读:26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管理世界杂志 ,作者赵普 等
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类型及其政策启示——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
文章来源
作者:
赵普(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龙泽美(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王超(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构建涵盖“经济—社会—自然”3个层面的衡量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度量模型、贡献度模型以及最小方差模型,对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因素和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是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态势,表明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后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二是基于贡献度模型计算结果,西南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的次序为产业因素>能力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三是根据最小方差模型,规模性返贫风险类型可划分为单风险、双风险、三风险、四风险、五风险、六风险和七风险返贫型7种,但西南民族地区的七风险返贫型最接近于理论模型,表明其规模性返贫风险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基于此,研究提出建立产业防线、重视能力提升、筑牢经济基础、优化政策体系、明确返贫风险、建设反贫文化、强化帮扶职责七点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规模性返贫 西南民族地区 可持续发展 因素分析 类型划分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0年底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由于一部分已脱贫人口的脱贫和致富能力还不牢固,潜存着返贫的可能与风险,防止返贫,特别是防止规模性返贫,成为脱贫攻坚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厘清规模性返贫风险的成因、特征和类型作为阻断规模性返贫的基础工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返贫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主体素质、社会资源、生态环境”三者的不可持续发展(丁军、陈标平,2010;包国宪、杨瑚,2018),防止返贫需重视教育对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唐智彬、刘青,2016),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长效帮扶机制(罗良清等,2022)。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历史欠账综合因素的制约,返贫风险仍然较高。如何在衔接过渡期内巩固西南民族地区的脱贫成果,防止其发生规模性返贫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探讨西南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对脱贫地区进一步实现持续减贫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二、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对返贫风险与可持续发展逻辑关系的分析,构建涵盖“经济—社会—自然”3个层面的衡量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村民进行随机走访调查,最终共获得1185份有效问卷。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特征和已有关于返贫风险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综合度量模型、贡献度模型以及最小方差模型,对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因素和类型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综合度量模型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主客观赋权和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用综合评价指数的数据特征来反映规模性返贫风险特征。其次,基于所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贡献度模型计算每个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的贡献度,用于衡量不同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所形成的规模性返贫风险大小。最后,基于最小方差模型的理论因素贡献度和所计算的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贡献度,划分规模性返贫风险的类型。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态势,表明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后仍存在诸如产业基础不夯实、自然环境恶劣和群众发展意识薄弱等不稳定因素,导致在集中性脱贫后容易再次返回贫困线以下。第二,基于贡献度模型计算结果,西南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的次序为:产业因素>能力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表明产业因素是形成西南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的最主要原因。第三,根据最小方差模型,规模性返贫风险类型可划分为单风险、双风险、三风险、四风险、五风险、六风险和七风险返贫型7种,但西南民族地区七风险返贫型的方差最小,即最接近于规模性返贫风险类型的理论模型,表明其规模性返贫风险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发现的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存在的矛盾及其类型,防止规模性返贫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本文从建立产业防线、重视能力提升、筑牢经济基础、优化政策体系、明确返贫风险、建设反贫文化、强化帮扶职责7个方面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启示。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对返贫的诱发因素和类型进行了充分论述,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目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返贫风险的因素、类型以及如何防止返贫,针对规模性返贫的研究较少。二是现有文献基于贫困脆弱性或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构建涵盖“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的指标体系进行返贫风险因素分析,其实质属于生计脆弱性分析,而返贫风险应属于遭受风险冲击的可能性,即暴露度,只是生计脆弱性的一个部分,因此分析结果也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返贫风险。三是现有研究多基于VEP测度方法、A-F贫困双重识别法、HPI法和村级多维贫困测度法等计量方法分析返贫诱因,得出的结果较为抽象,不利于有效识别返贫风险并评估其威胁程度,且多数文献是基于返贫的原因和特征对其进行类型划分,未能深入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模性返贫风险放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进行研究。二是借鉴郭倩和廖和平(2021)等学者研究稳定脱贫测度的方法,基于综合度量模型、贡献度模型以及最小方差模型,有效分析规模性返贫风险的程度、因素和类型。三是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并分析引起其各省(市)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因素差异,尝试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启示,为消除相对贫困的接续治理提供制度性启鉴。
文章通过对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因素和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初步描述了西南民族地区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基本特征。但规模性返贫风险程度的度量方式和因素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类型划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研究样本仅涉及西南民族地区,缺乏对其他地区的分析,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改善。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发挥好学科优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是当代学者的使命与责任。在文章撰写过程中,作者团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目前关心的首要问题来定选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工作,历经多轮的修改打磨,最终形成现在的论文。在此过程中,非常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做出的宝贵评审意见,在审稿专家的帮助下,文章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政策建议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由衷感谢《管理世界》编辑部各位老师对本文的辛勤付出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在你们的帮助下这篇文章才得以顺利发表。今后作者团队将继续秉持学者初心,以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文章刊发:
赵普、龙泽美、王超:《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类型及其政策启示——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第146~158、173页。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