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2/11/28 16:20:16  阅读:203 发布者: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也是走稳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保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其宝贵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进入新时代,必须持续推进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也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时代、新百年、新征程的持续奋进之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书写优异答卷。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用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创造性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强大的科学真理性。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通过对现实社会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性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矛盾,作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深刻论断,为人类消除劳动异化、通往自由和解放之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全世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一纸空文,也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的“本本主义”,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践行于指导社会实际活动的行动教科书。马克思从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辩证地提出科学实践观,作出“把对象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认识论中阐明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即第一次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提炼上升至理性认识,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其中,马克思特别重视第二次飞跃,驳斥过往的哲学家仅仅在理论层面对世界进行解译,他认为“改变世界”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认识论提出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又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有巨大影响力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自诞生之日起,《共产党宣言》就与国际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力争消灭阶级、实现人人自由而平等理想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法则,昭示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指向。

马克思主义是为广大人民指明自由与解放之路的属于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庞大,涵盖多元理论,致力于为人类谋求解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创立以前,社会上的各派理论都是因统治阶级诞生、为统治阶级服务。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以人民为出发点、从人民的角度探索自由和解放之路,并用科学的方法论为实现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都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鲜明的特性,指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鲜明旗帜,并将其运用到革命和建设的宏伟事业当中。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鲜明特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固步自封、闭塞僵化的腐朽思想,而是跟随时代步伐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紧密联系时代的理论体系,彰显着人类推陈出新、文明开拓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的、永远处于发展的、始终处于世界前沿的具有开放性的理论。马克思反复强调其理论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理论也需要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嬗变。

“两个结合”是

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保障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是其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指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实现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向世界、向时代交出了一份精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卷,其宝贵经验就在于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立足时代之基,必须始终坚持“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聆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时代规律,着眼时代要求,回应时代呼唤。

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历程深刻表明,每当中国人民能够很好地坚持“第一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生动应用于具体历史时期,结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硕果实的时候,前行事业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及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发展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怎么建设”这个基本原则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和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使中国人民逐步迈向富裕的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发展之路。

把稳思想之舵,必须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基本原理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厚积薄发、涅槃重生的诉求,也是“第一个结合”在思想形态上的生动体现。2021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价值理念上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比如,中国人主张“实践出真知”,无论是《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陆游的哲理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命题都与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观点相融相通,都旨在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最终目的的特性。再如,就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想上,中国人推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境界,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大同,与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主张不谋而合。正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符合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并与人民脑海中的思想和观念频繁深度交融,最终成功使其理论播撒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牢牢攥在中国人民的手中,发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其次,起源于农耕文明且历经封建王朝的中华传统文化,难免混杂着封建、保守、“重农抑商”的思想糟粕。要想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掌握,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批判方法对其进行批判,使其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真正激活中华千年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足“两个结合”,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推向前进

第一,要把握我国当前形势,认识到国情中“变”和“不变”这两个辩证统一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离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踏入新时代,新的时代有其特有的阶段特征和发展任务,人民对社会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对党和国家有了新的期待。开创新时代新局面,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着力点,遵循新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根本任务和目标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保障。

第二,要始终以人为本,从广大人民中汇聚无穷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影响就在于其深深扎根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实践活动中。马克思早在唯物史观中就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一观点,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构建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上,体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作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符合广大人民根本需求和愿望的论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时刻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

第三,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建设好文化强国,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层面的根本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增强人们在思想意识范畴内的是非鉴别能力,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不正思潮的渗透和传播,引导人民践行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久久为功,发挥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对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其次,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提炼思想精华和文化精粹,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融常新。最后,锤炼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全球治理观”的提出,我们党在顶层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向世界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以其深刻的规律性认识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动能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现新作为,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

【来源】《时代报告》2022/9 总第456期。

【作者单位】吴纪妤,厦门大学。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