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慈善基金会为何有能力护持美国霸权?

2022/11/28 13:47:05  阅读:155 发布者:

慈善基金会,指的是资产主要来自于私人捐赠,也接受部分社会集资,设立董事会独立管理,通过拨款资助、直接参与等方式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目的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美国国内数以万计的各类慈善基金会,无疑重新定义了慈善基金会的概念。冷战时期,美国的许多基金会组织直接成为冷战宣传阵地,为美国赢得对苏竞争胜利、扩大霸权提供从知识、机构(人才培养和储备)和行动等方面的全面助力。诸如福特基金会在重大改组(1947年)后的不久,就明确宣称要促进和平、加强民主、加强经济、民主社会中的教育、个人行为与人类的关系,并在后来的30多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海外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家,之后才陆续被其他基金会超越。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服务于美国核心利益的转移,即从与苏对抗转向稳固一超多极国际秩序和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金融格局。在很多具体的治理问题上,美国的慈善基金会组织往往行动在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前,并由此形成一种所谓社会企业主导政治、经济、社会治理升级的新逻辑。

新出版的《暗金政治:慈善基金会与美国霸权》一书指出,美国的慈善基金会相较于两党角逐的美国政府、国会,更为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政策,决定着美国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科学、军事、对外战略。慈善基金会相当程度上直接左右了这些方面的政策制定,而且还通过赞助相应的智库、学科发展,使得美国决策者和公众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方式绝不会偏离前者预设的范围。

书中指出,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决策体系中,基金会扮演着积极角色,包括资助国内的知识生产体制,符合战略需要的知识生产机构(高校、智库、媒体)将获得可观收益;而美国以外的知识精英、社会精英,如果接纳美国知识,或是服务于美国体系进行生产创新,也将获得资助。正因为此,尽管美国的一些慈善基金会曾不光彩地卷入拉美、东欧、北非一些国家政权更迭,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混乱事件,但很多学者仍然倾向于地认为慈善基金会主要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欧美,左派学者一直比较清楚地指出慈善基金会只是少数财富精英的政治工具,“在公益的面具之下保护着、再生产着有利于富人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书中援引多姆霍夫的阶级分配理论、葛兰西主义理论等流派的学者的观点,指出基金会崛起以来,美国的市民利益团体不得不在财务上高度依赖于这些组织,而对基金会及其代表的富人阶层持批判意见的组织和学者则不能获得相关的资源支持,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

这本书开篇谈到,美国有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传统,公共志愿组织和竞争性选举是其公共生活的两大根本特征。慈善基金会这一主要由私人资金、社会智慧组成的力量,承担着事实性的公共职能,原因正在于此。

美国在19171918年连续通过《战争收入法》、《税收法》,免除了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的税金。1936年,美国税法允许慈善捐赠的公司扣除5%的税前收入。这事实性地鼓励私人资金尤其是富裕阶层资金向慈善基金会集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私人捐助者的年度慈善捐款就达到了20亿美元。

《暗金政治:慈善基金会与美国霸权》一书颇具新意地指出,基金会护持美国霸权,主要通过护持霸权核心和霸权外围得以实现。首先,在霸权核心“形塑美国外交战略”。美国的外交官基本上都是在接受有关基金会资助的学术院校中培养的。如书中所述,20世纪不同时期,基金会整合了美国外交精英层的认知,建立起了反孤立主义、反共产主义、新保守主义的战略思想。

其次,在霸权核心“运作美国社会网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通过资助美国的知识生产体系,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供养者,让学术共同体的知识生产内化服从于美国霸权战略和利益需要。所以,学术共同体成员,也就是单个的学者,确实可能在担任一定公职的政客面前,以及分散的资本力量面前表现出相当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绝不能挑战美国资本的根本利益。

第三,在霸权外围“形塑国际发展政策”,即通过美国官方、美国基金会组织以及美国主导的美国合作组织等多主体发起国际发展援助,帮助第三世界发展近代化、工业化发展,不仅借此显现美式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展现美国庇佑帮扶穷国的诚意,而且也切实推动落后国家在利益上加深捆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在美国国外推进的国际发展援助,几十年下来的带动发展成效是非常惨淡的,也就是说,接受美国政府以及民间、国际组织资助、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大多仍然是穷国,但这一发展援助对于基金会来说,却并没有失败,因为排挤左翼激进主义学说和苏东模式的目的已经实现。

  第四,在霸权外围“运作跨国社会网络”。主权国家通常会通过种种方式来控制跨国要素的流动,尤其是美国以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美国的渗透都持警惕态度。但在当今世界,科学界共享美国主导的科学伦理、科学标准,知识精英的行业评价、成就认同也都很大程度服从于美式标准。再加上跨国公司、基金会成为滋养知识、技术创新的金主,这使得上述控制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美国推行一些在美国国内知识界,引发了较多知识分子抗议的对外战略政策时(比如两次伊拉克战争,又如长期封锁古巴和伊朗),美国国外的很多自封的独立知识分子确实在没有利益纠葛的情况下,坚持支持美国政策。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