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虐待动物滑向伤害他人,并不遥远
2022/11/28 13:35:35 阅读:214 发布者:
伤害和虐待动物,会与伤害人产生密切的关联吗?医学界一些研究揭示,许多连环杀人犯和大规模杀戮者在儿童时期虐待过动物,未能培养出对动物的同理心,也未能培养出对人类的同理心。
但这无助于解释纳粹元凶阿道夫·希特勒身为动物保护者,甚至推动了世界首部动物保护法出台的事实。也就是说,希特勒以及其他很多人,具体的行为证明对于动物和人的同理心,完全可能实现比较明显的分离。
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神经科医生、预防医学专家,美国陆军创伤性脑损伤新项目前副主任,美国当代科学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伊莎·阿赫塔出版了一本重要的作品《伴生:我们与动物的故事》。
书中叙述了书作者采访美国一位在押状态下的连环杀人罪犯,了解其对于动物和人的认知理解。该罪犯叫做基思·杰斯珀森。1990-1995年间,杰斯珀森侵犯了八名妇女,并将之杀害。他结过婚,有过三个孩子,借助自己驾乘长途卡车之便实施作案。为了获得关注,杰斯珀森还在卡车站的卫生间墙上留下画有笑脸的纸条,吹嘘自己的作案经历。
杰斯珀森1955年出生,在乡下长大,家里养了很多动物,包括狗、马、鸭子和羊。按照其说法,父亲给杰斯珀森兄弟提供了气枪,鼓励其枪杀不需要的动物。受父亲鼓励,杰斯珀森杀过很多动物,包括地鼠、郊狼和兔子。父亲还用摄像机记录杰斯珀森“处决”地鼠的经历。
再然后就是杀猫。在与阿伊莎·阿赫塔对话中,在押状态的杰斯珀森回忆往事,承认杀猫是不对的,本来可以赶走它,但杀猫过程让他感觉到某种快感,而且猫咪挣扎过程中抓伤了他,所以让他觉得扯平了,不再有愧疚感。
再然后,他毒杀了一群海鸥,还在公园用弓箭杀死了一只狗。
美国心理学界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将虐待动物定义为精神疾病的前兆。而在更早以前,美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M.麦克唐纳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儿童时期的虐待动物等行为,有更大概率导致成年后出现更多、更极端的暴力行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罪案案犯研究项目中,发现有超过1/3的杀人犯,在童年期和成年后对于动物都很残忍,形成了对于他人或动物的折磨中产生极大满足的惯性。2001年,研究虐待动物与其他形式暴力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家弗兰克·阿西奥尼根据(美国国内)数据指出,“虐待动物可能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成年暴力罪犯的成长史特征”。
尽管猎人,以及农户射杀地鼠或郊狼,其实并不算是一种虐待动物行为,因为旨在破除这些动物对于农庄的威胁,但射杀特定威胁的动物,与虐待动物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边界。就像杰斯珀森本人也已经意识到的行为,虐待动物,使之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折磨、困扰并最终以残忍方式杀死,这与普通的猎杀行为并不一致。
《伴生:我们与动物的故事》书中谈到,杰斯珀森自述谈到,他在青少年时期,其实也曾多次努力地善待部分动物,比如帮助断翅的乌鸦恢复健康——但他的这番努力被他的哥哥所破坏。哥哥认为乌鸦毫无用处,所以杀死了乌鸦。杰斯珀森小时候还养过一条狗,形影不离,跟狗子睡在一个床上。
但这种自愈方式,显然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可。杰斯珀森说,他的父亲当着他的面抽打一匹马,因为马咬了他(显然还存在其他前置因素)。父亲还经常殴打他和他的兄弟。最终,父亲为了增强对杰斯珀森的控制感,专门带着他去了峡谷,在那里把孩子的好朋友狗子扔进了峡谷。狗子并没有摔死,而是爬出来又跟着杰斯珀森回到了家。又过了几年,父亲告诉杰斯珀森,说狗子中毒了,所以将之埋进了土里。如果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则意味着父亲关闭了杰斯珀森本就存在障碍的同理心开关。
《伴生:我们与动物的故事》书中谈到,杰斯珀森自述曾试图枪杀一只流浪狗,但被人看到,也就停止了其行为,这意味着当时暂时激活了他的道德意识。而在后来,当他当众勒死一只猫后,他的道德意识就走向了麻木,反而因此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愉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感官都感受到愉快,被虐杀对象越是“挣扎”,就越刺激其兴奋。。
通过与杰斯珀森的沟通,书作者阿伊莎·阿赫塔援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话指出,“儿童身上可能发生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就是杀死或折磨动物而不承担责任。”
确实,虐待动物不等于一定会虐待人,爱护动物的人也有可能狠厉地对待同类,虐待动物和人的行为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时,还可能包含家庭动机、精神状况、遗传因素等的影响,但两者显然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当暴力被视为普通行为时,人们很难识别它”。
杰斯珀森在给阿伊莎·阿赫塔写的信中这样提到,当他父亲目睹他勒死一只猫时,“非但没有告诉我这是错的,反而对我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感到骄傲。他甚至还到处吹嘘我是如何‘照顾’移动家庭公园里的流浪猫和流浪狗的。这一切引发了我再次杀戮的欲望。我开始想杀死一个人会是什么感觉。这种想法在我心头萦绕了多年,直到有一天晚上它发生了……我一次次杀人直到被捕。现在我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们应该停止对任何事物的残酷行为,在它发展成更大的问题之前,就像发生在我身上的那样,暴力和攻击可能带来比无意义殴打一只猫更严重的问题。”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