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
2022/11/28 11:42:34 阅读:167 发布者:
严格意义上讲,《哲学的惊奇: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并不算是一个齐备的哲学史,书作者、已故瑞士哲学家让娜·海尔施(1910-2000,卡尔·雅思贝尔斯的弟子)列举了哲学史上若干个伟大的心灵,回转审视这些哲学家因为什么、什么情况下而惊奇。
哲学是惊奇的产物,据此对惊奇的表达构成问题和回答。那么,卡尔·马克思为什么惊奇?
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晚期以来,更多情况下成为其阐释的政治学说的代言词,很多情况下很难将之抽离为一个哲学家。而且,正如让娜·海尔施所言,马克思不同阶段的思想还在演进变化中,且混杂着其亲密战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思想。
但必须确定的一点是,马克思的底色就是哲学家。他所处的时代,“令他震惊的则是对社会现实和造成这种现实的历史的惊奇;而科学又向人们承诺了理性的生活状况:马克思惊奇于人的无力,惊奇于碾碎着人群的机器的力量”。
马克思积累了很深厚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他习得了黑格尔有关体系构建、对总体性的追求、历史的全能型以及辩证法——再加上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对于现实苦难的关注,这组成了马克思的思想原初动力。
德国思想家费尔巴哈掀起的对上帝和宗教的猛烈攻击,这对于马克思的启迪很明显,由此掌握了批判的武器。马克思结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武器的掌握,主张真正的现实性是物质的、社会的、经济的现实性,这改变了黑格尔以及其他很多哲学家认为现实性源自精神的观点;在生产力之上,生产关系更是导致所有当代人陷入其中的物质和精神结构的钥匙。马克思的哲学,强调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改变现实。
资本主义近代化、工业化释放出的巨大产能,因其特定的生产关系,使得大多数依附于他人,由此人们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异化的。马克思由此得出解释结论,那就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来自占有劳动工具的人和被剥削的人之间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对于客观的解释,即具体化的人类活动,又可以以主观的方式把握,被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框架。《哲学的惊奇: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还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提出并阐解的哲学观念和理论对于近代以来的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早于马克思很多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不断致力于打磨真理,他宣称“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在强调苏格拉底启动了对真理的更高要求,如《哲学的惊奇: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书中所说,苏格拉底是在古希腊诸多先哲致力于解释世界的情况下,将思考的方向转向了人,探讨人的现实的、真正的自我意识。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马克思对现实性的解释,完全脱离了苏格拉底等人的传统。但两种维度、两种视角显然都是有意义的。
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比如关于权力的本质、权力的正当性、权威、宗教、对神明的看法、关于德性、关于正义、关于善和恶等。他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就像是书中所阐述提到的那样,分别对其中一些命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不断致力于完善了政治科学、逻辑学、宗教理论。
苏格拉底的好奇心使之将根本问题表述为,人应该如何生活,什么样才是正当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善的生活。如书中所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对此感到惊奇的人:人有义务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引向善”。
这也开启了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也就是理论的真理从来就不仅仅是理论的,不能停留于道德说教,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这不禁又让我们想到马克思,相较于近代的很多西方哲学家,他更加自觉地示范了苏格拉底的观念。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又收了亚里士多德为弟子。亚氏示范了如何建构一个体系化的哲学思想,而这个体系又涵盖逻辑学、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还有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亚里士多德发明了许多哲学概念,比如实体,比如存在,比如质,还有关系等。亚里士多德将追问发挥到底,尽可能广阔地拓展了哲学的思考领域。
《哲学的惊奇: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这本书指出,因惊奇而发问,并试图给出解答,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的表现,这是哲学的起源。又或者说,这也是哲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免让大众觉得晦涩难懂,但加以转化,其实又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各式各样的哲学思想难免与生活常识以及个人感受相合。这本书讲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圣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黑格尔、孔德、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哲学史上的大家如何基于惊奇而得出思考,对相关的哲学理论进行了化繁为简的分解,便于读者理解,并在不同的哲学观念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滋养自己的思维。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