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支付平台引入四方模式对绩效的异质影响
2022/11/23 15:05:11 阅读:149 发布者:
原文刊于《金融评论》2022年第5期
以下是作者撰写的学术观点介绍
伴随着分工深化,运行模式转型成了继“平台化”战略后,支付平台面临的新抉择。支付平台究竟应该选择三方模式抑或四方模式,尚存争议。纵观支付平台运行模式的现实选择与历史转型可以发现,四方模式曾占据主流。尽管Discover至今沿用三方模式,但VISA、MasterCard、JCB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方模式,American Express则放弃了三方模式转而引入四方模式。基于上述观察引发的研究问题是,支付平台运行模式转型的动机为何?引入四方模式会对交易量和加成率产生何种效应?两者能否兼得?受到何种机制影响?支付生态圈建设的着力点应聚焦何处?
本文立足于三方模式和四方模式的本质差异,基于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提炼出支付平台“运行模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绩效表现”的理论逻辑,剖析了支付平台“四方化转型”对绩效表现的异质影响。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了寡头支付平台的运营数据,利用广义合成控制方法实证考察了American Express平台引入四方模式对其交易量和加成率的异质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American Express平台引入四方模式导致其交易量显著上升但加成率却显著下降,产生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结果,引入四方模式(众人拾柴)未必能提高平台绩效表现(燃烧火焰)。进一步分析发现,支付平台引入四方模式经由全要素生产率“趋吉避凶”地作用于绩效表现。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交易量扩容的“催化剂”,是阻滞加成率收窄的“缓冲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提高,显著地增强了支付平台“四方化转型”产生的交易量扩容效应,部分地抵消了支付平台“四方化转型”产生的加成率收窄效应,使得支付平台引入四方模式后对其加成率的负面影响不至于太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支付平台四方模式缘何产生“舍利得量”现象。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基于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揭示了支付平台运行模式转型对绩效表现的异质影响和传导渠道,并提供了经验证据,实现了逻辑链条与证据链条的衔接呼应。
来源:“社科金融评论”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