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0期P19—P20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题《近代中国金融史研究的进路——以金融风潮为视角》,摘自《澳门理工学报》2022年2期,武雪彬摘
作为一个被迫卷入近代经济大潮的后发国家,中国在学习、追赶和融入近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金融领域尤其如此。所有的经济体在近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各种各样的弯路,中国尤其如此。这样的弯路集中表现为频发的大规模金融风潮。
19—20世纪,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潮频频发生。金融风潮一度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社会和民众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几乎每隔数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密度甚至高于西方国家,波及范围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由此,深入研究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源起、发展及危害,了解政府、社会、民众在其中的处境,不仅可以加深对金融风潮本身的认识,而且对透视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进程亦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元:历次金融风潮的成因
梳理近代以来的重大金融风潮,大致可以看出,这些风潮的起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输入型金融风波占据很大比重。近代中国被列强强行拖入国际市场,中国自身经济体质严重不适应西方大国的经济运行逻辑,却又不得不亦步亦趋,造成应对能力严重不足。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中国就成了风险的集聚点乃至爆发口。
二是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金融风波和过度投机总是并行。金融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有投机的成分,投机可以说是金融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但是过度投机却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震荡。从近代金融风潮看,管理失控,投机情绪弥漫,金融杠杆畸形利用,大致就意味着已经存在过度投机的风险。
三是政府管理失控带来的危机。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政府、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管理能力都比较薄弱,在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经济形态转型中的把控能力不足。加之社会政治腐败,政局动荡剧烈,危机的种子不断积累,政府管控可谓如履薄冰。
四是政治动荡加剧经济金融失控。1911年票号倒闭风潮与1948—1949年的法币和金圆券崩溃危机,可以说是政治动荡引发金融危机的典型案例。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军队在前线的溃败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崩坏,对民众信心造成巨大冲击,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改发金圆券,以行政手段强行控制物价挽救危机,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金圆券发行的失败,使国民党统治加速走向崩溃。
风潮发生过程中,往往多种因素交错出现,相互影响,强调某个风潮发生的某一导向,只是说在这一风潮中,该因素起着更具决定性的作用。综合看,近代中国金融风潮最经常的发生地是银钱业,这和银钱业所具有的信用特性相关。而社会政治的不安定则常常是金融风潮爆发的导火索。
成长:危机应对的纵向观察
金融风潮的爆发,严重威胁金融乃至社会经济的稳定,对金融和社会秩序构成重大挑战,政府和金融系统的应对颇值关注。毫无疑问,近代中国的危机应对能力总体上确实严重不足,相对被动,但具体看,中国的政治力量与金融体系在面对危机时,又不都是坐以待毙,也在努力学习,试图克服并防范危机。这一点,在1916年和1921年两次挤兑金融体系不尽相同的反应中,即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1916年第一次挤兑中,当北京政府做出停兑决定时,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张嘉璈带领下,做出成功的危机应对。像张嘉璈这样的新一代银行经理人的成长,意味着中国被强行拉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后,本土精英开始了解和适应金融运行规则,并体现出冷静判断形势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除了本土金融精英的成长,政府管理能力也在增强。1921年,面对大规模的挤兑,北京政府没有像1916年第一次挤兑时那样仓猝停兑,而是采取措施予以疏导。由于应付较为得宜,第二次挤兑造成的危害速低于第一次挤兑。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银行法》《保险法》等法规,保证金融发展和监管有法可依,对金融风潮的应对在技术和法规上亦渐趋成熟。不过,这样的努力还是初步的,抗战期间及战后金融管理的失控,证明国民政府还远远没有找到非常态下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锁钥。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新兴力量,随着根据地的建立,也在开始学习处理和应对金融问题。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面对财政和金融困难表现出的应对能力,以及与日方展开货币战时的自信从容,特别值得肯定。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解放区也曾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困局。在同样面临巨大战争消耗及财政困难和通货膨胀难题时,中共如何成功化解这些危机,在财经战场上取胜,国共各自的理财逻辑、经济运行理路影响着双方的不同命运。
从近代中国金融风潮应对的历史梳理中可以看到,从晚清到民国处于不断进步之中。从风潮的爆发频率也可以看出,晚清金融风潮的频率最高,北洋政府时期次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少。
日常:危机下的民众
金融风潮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民众是金融风潮最直接的受害者。通货膨胀、挤兑停兑、信用破产、债务危机,常常都会传导至社会末端,直接影响民众生活,使民众遭受损失。普通民众由于收入有限,抗风险能力差,通常都是金融风波的牺牲品。
民众既是金融风潮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心态及活动在金融风潮中常常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规模金融风波的酿成,不可避免会有广大民众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投机的暴利吸引着众多的人群加入,由此带来的庞大资金不断放大着风险,最终导致投机链条破裂,危机爆发。因此,金融风潮是经济金融运行的产物,风潮产生有制度性缺陷的影响,和国际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息息相关,同时还与民众心理变化及信息传播密切相关。常常呈现的状况是,风潮已经充分酝酿,但并不一定必然爆发,经济金融可以在危机的边缘运行。风潮由可能变为现实,市场心态的变化常常成为导火索,因此,揭示非常态下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趋向与金融运行的复杂关系非常必要。
历次危机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影响有轻重之别。民众在金融风潮中的具体生活状态,金融风潮如何传导到民众,民众如何应对,以及民众在多大程度上会反作用于金融风潮的发生,都是应该着力去搞清楚的问题。
可能的进路
学界对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不断丰富着对金融风潮的认知,不过,和任何研究领域一样,研究的深入又会催生新的问题,新问题的产生不意味着原有研究的不足,恰恰是既有研究深入推进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或可从以下几个方向继续努力。
1. 相对长时段的考察。通过相对长时段的考察,才能充分把握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生成、发酵与最终爆发过程,区别了解各个时期不同风潮的酝酿、形成、发生机制,探究政府和社会应对风潮的变化,从百年的长时段中发现金融风潮的变与不变。
2. 通过事件但超越事件。了解金融风潮,仅从宏观着手,往往会忽视影响金融运动的一些关键细节。然而,如果仅从微观着手,无法把具体的风潮放到历史的大趋势下予以准确定位和剖析。因此,在近代中国的背景下了解金融风潮,需要把政治、社会、经济、财政、中外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纳入,综合考量。
3.非常的常态化与民众日常。金融风潮是经济金融运行的非常状态。通过观察若干非常态事件,也是为了看到近代中国金融的日常。事实上,从相对长时段来看,近代中国,金融风潮频频发生,加上长期处于外国入侵、战乱状态,几乎有由非常变成日常之势,金融的非常态已几成常态,即非常态的日常化,这是考察近代中国金融风潮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视角。透过近代中国常态化的非常态金融风潮,整体把握近代中国金融的流变,这样既可加深对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认识,找到金融风潮的定位,把捉金融风潮的脉动,也可对非常态下的社会和民众有更多的了解。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