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我们走在强国复兴的道路上(2)

2022/11/23 14:55:23  阅读:131 发布者:

科考南极之巅

中国第 38 次南极考察于 2021 115日出发,历时 174 天,航行 3.3 万余海里,考察任务由“雪龙”船和“雪龙 2”船共同执行。中国海洋大学 2 名教师与 5 名研究生全程参与了南大洋的各项考察任务。气象多变,海况复杂,南极之夏并不平静。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团队研究生始终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在西风带里“飞天探海”,在长城站上卸运货物,在海冰之间探索科学的奥秘……艰难险阻不足惧,只因我们心中始终怀有一个不变的信念: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无畏挑战、埋头攻关,让青春的旗帜在南极之巅高高飘扬!本次考察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首次在冰间湖展开病毒学调查,海洋与大气学院成功回收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长的一套潜标,水产学院首次开展地笼调查,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珍贵南大洋鱼类样品,为科学开展鱼类生活史及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谢春虎,中国海洋大学)

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

作为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名博士生,刘懿谦自 20173月首次登上南海油气田平台开始,便立下“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的誓言。五年时间里,刘懿谦先后登上 10多个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展技术服务,系统调研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生产水处理技术难题。从南海西部的崖城气田到东部的西江油田,再到渤海曹妃甸油田、渤海秦皇岛油田,他有过第一次乘坐直升机的欣喜,也有过第一次乘坐十几米高吊笼的担忧,有过短则一周长则一月“失联”的海上慢生活,更有利用技术将浑浊油水分离成达标净水的满满成就感。在导师杨强的指导下,他用近 30 次、累计 10 个月的海洋油气田平台现场工作,最终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至渤海稠油油田平台生产水处理过程,也用自身行动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海洋环境保护团队,一起书写青春故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庞祎晔 张婷,华东理工大学)

沉在基层,助力国人碘健康

碘缺乏或过量都会危害人体健康,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为消除碘缺乏病的危害,我国实施了“食盐加碘”政策,然而,缺乏国人碘安全摄入量基础数据一直是实现科学补碘的瓶颈。为探究国人碘摄入安全范围,张万起教授团队二十余年一直沉在基层,深入祖国大江南北,开展成人、孕妇、乳母、儿童等不同人群的碘营养调研。团队历时 8 年调研出比国外证据度更高的我国成人碘安全摄入水平,利用我国存在不同水碘的自然环境,数十次深入不同水碘地区,在河北、天津、山东、青海、新疆等多地进行孕妇、乳母、儿童等特殊人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国际上第一个儿童和孕妇的碘安全上限值,第一次明确了中国育龄妇女的碘平均需要量,为制定国人膳食碘参考摄入量提供支撑,形成了国家碘标准和指南,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为实现人民群众碘营养健康做出了不懈努力。(李少涵 任志缘,天津医科大学)

转自:“中国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