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新冠疫情三年,德国的疫情防控从最初的封城逐渐走向开放。目前,德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基本回归到疫情前的状态。旅德免疫学者商周认为,德国科学家在防疫政策的制定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疫情的数据是政府制定防疫政策的的重要依据。
撰文 | 商周
责编 | 陈晓雪
● ● ●
手机上装有德国电视一台的《每日新闻》App,它是我的德语新闻来源。这里的新闻按重要性顺序呈现,一般先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然后是国内涉及民生的政策,接下来是当地的地区新闻,最后呈现的则是天气预报。
新冠疫情开始之后,有关疫情的消息每天都在这里报道。疫情暴发的2020年,疫情的消息一般都是头条新闻,有时还同时有几条,或者以滚动实时报道的方式播报;后来浓缩成了一条,笼统地做一个疫情汇报,但依然在重要的位置出现,每日更新;等到今年俄乌冲突爆发,有关疫情的新闻就排到了后面,只在地区新闻和天气预报之前;但最近几周,都没有发布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了。
虽然已经料到新冠疫情不再会是新闻,但现在已经看不到还是稍微有点意外,因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是有利于新冠病毒传播的季节。
德国从2020年初出现第一个新冠病例,到现在日常生活基本回归到疫情前的状态,过去了快三年的时间。
反复封控
德国的第一例新冠本土病例出现在2020年1月27日,是一位从上海来到慕尼黑开会的女士。虽然这个新冠病例成了当时的大新闻,后来也导致了十几人的聚集感染,但因为传播链清晰,很快就被控制了下来 [1]。
真正让德国新冠疫情失控的,是2020年2月份从意大利北部度假返回德国的多位感染者,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在病毒隐匿传播了几天后才被发现,其中一些还参加了当地的聚会,这让传播链复杂得无从调查。2月26日晚,当时的德国卫生部长施潘发出了预警,说新冠即将在德国暴发。
之后德国就进入了第一波新冠疫情,直到5月底才被控制了下来,由高峰期每日新增几千个病例降到几百的水平。在这波为期三个月的疫情里,共有18.1万例确诊病例,2.8万人住院,8500例死亡;感染住院率为15.8%,感染病死率也高达4.68%。(注:这两个比值与实际水平相比可能偏高,因为当时确诊人数比实际感染人数要少得多)
面对全新的新冠病毒,疫情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控制下来,是因为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严控手段:“封城”(Lockdown)。在人口流动上,德国封住了前往邻国的边境,减少国际流动的可能,国内的长途列车和地方公交虽然正常运行,但关闭了宾馆,有效地减少了非必要的旅行;在日常社会生活里,一切不必要的商业活动都被关停,只保留了超市、药店和银行;学校和公共事业场所也都全部停摆,同时还严格限制了人员的聚集。
图1 2020年3月底封城期间德国一中等城市中心步行街 | 摄影:商周
严格的措施取得明显得效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德国政府为此投入了近1000亿欧元,除了直接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外,还要补贴因为新冠防疫政策而关闭的企业和失业的个人。另一方面,严格防疫限制了人的自由,影响了人(尤其是停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引发了众多的抗议游行。
好在第一波疫情很快被控制了下来,随后德国也迎来了夏天,一个相对不太适合病毒传播的季节。因为气温的因素,还有一些基本的防疫措施,2020年夏季的德国疫情稳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们依然可以在欧洲范围内享受夏日的阳光。
但等到夏季结束,人们度假的高峰过去,第二波疫情也来了。
为了减少疫情防控的代价,在2020年8月底开始的第二波疫情里,德国没有再祭出之前的 “封城” 策略,而是采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措施。但这种措施在新冠病毒面前不堪一击,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增加,等到10月底的时候,已经突破了1万大关。
情急之下,德国政府宣布从11月2日再度开始为期4周的封城计划,不过是一个轻度版的封城。
和第一波疫情时的封城相似,这次封城也关停了旅游住宿、娱乐性场所以及餐饮业的堂食。但在其他方面却要松得多:学校和幼儿园正常运转,因为觉得停课带来的问题会更大;允许零售业继续营业,只是需要严格限制进店人数,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一些被允许开放的服务业(比如理发店);另外,聚会人数上也不像上一次那样严格,10个人以下的聚会依然可以进行。
图2 2020年12月,德国一家商场的进场注意事项 | 摄影:商周
虽然这样的 “轻度版封城” 防疫对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要小一些,但并没有有效地挡住新冠病毒的传播,就在期间的11月底,日增病例突破2万。面对病毒更加容易传播的冬季,原本计划为期四周的 “轻度版封城” 计划不得不延长,也不得不加严,部分商业活动再度被叫停。2020年的冬天,有着几百年传统的圣诞市集也破天荒地没有举行。
虽然对德国人而言,这样的防疫措施已经严格得近乎难以忍受,但第二波疫情的控制仍难如人意,直到来年的3月才趋于缓和,每日新增病例下降到了1万以下。在这波疫情里,发生了191.3万人次的感染,是第一波疫情的十倍之多,14.2万人次的住院,其中死亡人数高达4.7万之多;感染住院率为7.15%,感染病死率为2.42%。
第二波疫情中,唯一的好消息是迎来了新冠疫苗。2020年底,新冠mRNA疫苗在德国被批准使用,12月26日,一位95岁的老人成为接种新冠疫苗的第一位德国人(下图)。
图3 德国第一例新冠疫苗接种 | 图源:德国ARD电视台网站
疫苗的出现给防疫带来了曙光,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预想中的顺利,因为疫苗供货量的限制,还有接种启动阶段的缓慢,德国的疫苗接种的进展并不如人意。到2021年3月中旬的时候,接种一针新冠疫苗的比例只有8%。
也就是在3月,因为第二波疫情的缓和,关闭了几个月的商业活动再度放开,但随后就迎来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第三波疫情,导致了150多万人感染、9.8万人住院,其中3.3万余人死亡。因为疫苗接种缓慢,它所带来的的保护效果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呈现,感染住院率依然有6.52%,感染病死率同样高达2.24%,几乎和第二波疫情相当。
好在第三波疫情在2021年6月底的时候走向了缓和,每日新增病例再次回归了三位数。随后又是一个夏天,迎来了两个多月相对平静的时间。等到夏季结束的时候,疫苗接种也得到普及,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比例已经达到60%左右 [3]。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德国的防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归正常。
壮烈回归
在三期临床试验里,新冠mRNA疫苗对感染的保护率高达90%以上,这让人看到了控制新冠疫情的希望。当时不少德国人都认为,随着这种高效疫苗的接种普及,2021年秋冬的疫情再也不会像前一年那样汹涌。
但事与愿违。
第四波疫情在7月底的时候倒还相对温和,但等到秋天的时候疫情又开始加剧,而且是以致病性和传染性都更强的德尔塔突变株为主。2021年11月中旬,单日新增病例达到了6万多人,创下了疫情以来的最高记录。
面对再次汹涌而来的疫情,政府兑现了之前关于疫苗接种普及后将不再封城的承诺。室内场合如常开放,只是对进入者的资质有相应约束,因其三个关键词的德语都以 “G” 打头,便将这一规定称为 “3G,2G, 2G+”。
3G:geimpft(完成两剂疫苗接种)或genesen (感染康复) 或 getestet(抗原检测阴性)。符合上面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进入,这也是最为轻松的标准,一般在大型的室内场合和公交车上使用。
2G:geimpft(完成两剂疫苗接种)或 genesen(感染康复),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才能进入,这比3G稍微严格一些,一般在中等的室内空间里使用。
2G+:geimpft(完成两剂疫苗接种)或 genesen(感染康复),先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另外还要展示getestet(抗原检测阴性)证明或已经接种第三剂疫苗。这是最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人员密度大而且室内狭小的空间(比如酒吧)使用。
图4 2021年12月,汉堡一家商场门前显示的准入标准 | 摄影:商周
这些和疫苗接种挂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到了2021年底的时候,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 [2]。
因为没有封城,室内场合如常开放,新冠疫情长期高位不下,每日新增病例长期保持在10万以上。进入2022年后就更是愈演愈烈,在3月的高峰期还创下了单日新增29万感染的记录,直到5月底的时候才缓和了下来。
就在这次起起伏伏长达十个月的疫情里,发生了2253万人次的感染,是第二波疫情的10倍以上;住院人数为48.9万,只是第二波疫情的3倍,感染住院率为第二波疫情的30%;而死亡人数和第二波疫情大致相当,为4.7万多人;也就是说,感染病死率为0.21%,是第二波疫情的十分之一。
显然,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冠疫苗的接种。疫苗的普及,让德国有了坦然面对汹涌疫情的信心。
等到2022年夏季疫情再次来临的时候,德国不仅没有加强防疫,反而取消之前的3G、2G、2G+的规定,室内场合可以随意进入。关于口罩的使用,也只局限在公共交通工具、医院和养老院。人们逛商场和其他一些室内场所的时候,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自由状态。
6月,为了减少私家车的排放和促进人员的流动,德国政府推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9欧元的全国月票计划,只要支付9欧元就可以在当月免费使用全国各地的公交系统以及除快速火车之外的所有列车。
这项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民众极大的欢迎。人们拥挤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车厢里站满了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题图)。整个夏天,火车上都显得拥挤,人们按规定戴着口罩,但对新冠的畏惧好像没有了踪影。
人流的剧烈增加,使得2022年的夏天出现了新冠疫情,这和前两年夏季的平静完全不同。高峰时每日新增病例超过了15万人。即使在9月份有所缓和的时候,每日新增也是在2万以上,等到秋天来临的10月,单日新增感染突破了15万。
从6月开始算起,到写这篇文章的11月9日,2022年夏季开始的这波疫情已经发生了950万人次的感染,18.4万人住院,而死亡人数为15921人;感染住院率1.94%,感染病死率为0.16%。
图5 德国新冠疫情各阶段感染和死亡情况 | 数据来源[3]
如果按照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为0.1%计算,现在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可以说和流感相当。这是因为,在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的双重作用下,绝大多数人对新冠病毒都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在德国,每年有几百万人患上季节性流感,其中死亡的人也数以千计。在一些更为严重的年份,比如2017-2018年的冬季,德国有近25000人的死亡和流感关联,这意味着在那年的秋冬季,每天和流感相关的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 [4]。
当一种疾病的危害降到季节性流感的水平,也就到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虽然现在的德国每天还有100多例和新冠病毒相关的死亡发生,反对放松防疫的人士把它比喻成 “每天掉落一架飞机”,但社会回归正常的声音已经成为主流。
未来会怎样
德国的日常生活现在基本回归了正常,那么将来呢?
新冠病毒还在突变,将来依然会出现新的变种。但无论病毒如何进化,一个国家的防疫措施总是取决于它所采用的策略。
和绝大多数欧美国家一样,德国采用的是拉平曲线的策略,即防疫的目标不是消灭病毒,而是尽量减少病毒所带来的伤害,把疫情控制在医疗资源可以应付的范围。采用这种策略的优势是,对百姓的社会生活影响较小,对人的自由也不会有太多的限制。但劣势也很明显,就在疫苗还没有开发出来之前,大量的感染会带来过多的死亡。
在同样采用拉平曲线这一策略的欧美国家里,各国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所采取的措施就要相对保守和严谨一些。德国科学家在防疫政策的制定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疫情的数据是政府制定防疫政策的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疫苗普及之前的2020年,新增感染病例数就和相关防疫政策密切相关,每10万人口在一周内新增50例感染的地方被定义为高风险区,相关防疫政策也与此挂钩。而在疫苗出现之后,因为疫苗接种住院率和病死率的降低,防疫政策制定的时候就同时考虑了住院这一指标。
正是以科学数据为基础,德国疫情的应对显得相对从容,几乎没有出现过医疗资源被挤兑的情况。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第一波疫情里,德国还有能力接受从意大利和法国转来的重症病人。
在防疫政策的变化上,德国也有没有像欧洲有些国家(比如捷克、奥地利)那样大开大合,而是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做出渐进式的改变。自2020年以来的几波疫情高峰中,从最开始阶段的 “封城”,到第二阶段的 “轻度版封城”,再到疫苗接种普及后的 “3G,2G, 2G+”,最后到现在只在少数场合要求戴口罩……
在了解了德国的防疫策略和趋势之后,也就基本可以预测将来德国如何防疫了。
现在的德国,近80%的人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病毒感染累积到了3578万人次(德国人口8000万左右),虽然其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多次感染,但如果考虑到大量没有检测出的感染,保守的估计是50%左右的德国人已经感染过了新冠病毒。80%的接种加上50% 的自然感染,为抵抗新冠病毒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免疫屏障。而且即使新冠病毒不断进化,与之相应的新冠疫苗也会开发出来,为这道免疫屏障添砖加瓦。
所以无论新冠病毒如何变化,在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免疫屏障面前,所带来的病死率都可能只会和季节性流感相当。当然,这一指标会因为不同的突变株而有所起伏,但这样的起伏在季节性流感中同样存在。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虽然新冠病毒还会长期存在,也会带来大量的感染和一定量的死亡,但德国的防疫政策将继续放松,人们也将回归正常生活。
转自:“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