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用
2022/11/18 15:19:39 阅读:179 发布者:
我国又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近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至此,我国布局的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已有33个建成投用。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基础支撑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整体呈现战略地位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范围越来越大、建设投资逐步提高、建造难度逐步加大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形成了涵盖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的设施体系,实现了从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并行转变,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有力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制,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突破科技前沿、支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记者了解到,自布局建设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短波授时台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等相继出台实施,基本构建起体系化布局、建设、管理的格局。
当前,我国布局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综合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设施数量持续增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比如,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性能指标全球领先,已经成为捕捉外太空电磁信号的利器。我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了1056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等若干重量级原创成果。
我国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不仅推动我国核物理、材料、生命等重要领域的部分学科方向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还有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子午工程、“中国天眼”、郭守敬望远镜、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等设施,为载人航天、卫星发射、登月、火星探测等工程实施提供了支撑;强磁场装置成功突破超导磁体设计及加工技术,带动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航空遥感飞机在玉树、芦山地震后一天内,便将灾情图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大设施开放共享力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打造规划引领、梯次推进、运行高效、产出丰硕的设施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转自:“科研设施与仪器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