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学教师为何在“职称论文”上造假?

2022/11/16 15:22:07  阅读:204 发布者:

编者注:这是一篇2010年的新闻,时间上已经算是旧闻了。12年后再看这则旧闻,现实中是否还算是“新闻”呢?

不久前进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评委会发现亳州某学校教师申报材料有论文造假嫌疑。经核查,这所学校自2003年至2005年三年共有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

安徽省教育厅就此事在全省高校通报批评,对已评上职称的当事人一律取消副教授资格,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报职称,并责成该学校及有关工作部门作出深刻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对当事人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

花钱买论文试图蒙混过关

据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处吴处长介绍,今年全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评委会对每份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评审。审查中,历史、教育学科组评审专家对亳州某学校教师申报材料中的一篇论文产生了怀疑,通过上网检索等方式几经查询证实是假的。随后,其他学科组发现,这所学校的方某等6名教师申报副教授的材料中有15篇论文彻头彻尾盗用了他人成果。

这些论文的造假手段雷同,都是将国内正规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某篇论文页面撕掉,把原作者名字换成需要的名字重新印刷成看似相同的页面,再把刊物重新制作、装帧。这些期刊样本被放进申报材料中试图蒙混过关。评审组成员拿到经过精心“改头换面”的期刊后,稍不留神,就会“上当”。

事情发生后,安徽省教育厅派出调查组前往该学校调查,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2003年,这所学校3名教师为申报副教授,往某些期刊寄去版面费和自己写的文章,但发出来的文章却不是他写的,他们就在申报时使用了这些假论文,并顺利通过评审。2004年,又有3名教师效仿并通过。今年的6名教师更大胆,写都不写,直接花钱从制假者手中买现成的论文。

吴处长说:12名教师中有8人是党员,5人是学校中层干部,他们的行为影响恶劣。”

论文贩子的造假源头在哪里?

据调查,该学校的假论文绝大部分是从中国**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聂某那里买的,每篇假论文以1500元至2000元左右的价格成交。教师一般先与聂通过电话联系,谈好价钱和购买篇数,寄钱后等几个月,聂就会把“登”有假论文的期刊寄给老师。

经过聂的“改头换面”,发表在《中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秦观赋论与诗词创作》变成了代某某的“作品”,发表在《临沂**学院学报》的《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价值取向》成了方某某的“文章”……

据调查组了解,20059月前,聂某在一杂志社兼副主编,期间,亳州某学校的张教师因投稿和他有了接触,为评副教授,曾经寄出3000元给聂,聂伪造了三篇论文,分别“登”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张某某后来向同事介绍了这个买论文的渠道。

吴处长告诉记者,调查组赴中国*大学调查取证时,大学校方已对聂某卖论文事件引起重视。同时,调查组建议整理有关材料,向公安部门汇报,追究聂某的法律责任。

在聂某之前,安徽省教育厅还发现一家全国知名的医学期刊居然一期出了7个样本,登了大量创收论文。省教育厅陈厅长说,对这样的刊物如不依法严管,就会纵容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学术产品。

自圆学术造假的理由

今年申报副高被查处的教师王某说,自己曾经向20多家单位投稿,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现在期刊、学报社收版面费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质量较好的论文也得掏钱刊登。还有一个教学骨干说,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写论文,更别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了。职称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不评不行,只好怀着侥幸心理买论文。

有教师提议不要把论文作为必要的职称条件,建议评审组专家以教学水平为重,采取听教师上课,让学生评价教师等办法进行评审。

参与此次评审工作的中国科技大学胡教授说,作为教师,教学是第一位的,但对于高校教师,一定要有科研项目和成果,教学任务重、水平有限、论文难发确实是现在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但这绝不能成为买假论文、学术造假的理由。亳州该高校12名教师为了职称“饥不择食”,严重伤害了学术道德。

胡教授认为,高校学风浮躁,做学问不踏实,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追求职称或荣誉的现象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果放任教师素质、道德低下,培养优秀人才只能成为奢望。评判教师水平既要看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道德素养,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奖惩,尽量杜绝或减少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

转自:“学术猫”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