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碳卫星观测首次成功用于城市CO2排放定量监测
【导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在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支持下,本研究联合使用了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NO2)观测。
应对或减缓全球变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了40%以上。与化石燃料使用有关的排放尤其局限于当地,城市地区是全球CO2排放量的主要贡献者,占全球排放量70%以上。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化石燃料CO2排放量2021年仍然增加了5%。与此同时,我们在计算人为排放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利用碳监测卫星进行全球人为排放的监测更具优越性。碳监测卫星直接观测大气CO2浓度,仅凭单一CO2要素的观测,定量区分CO2浓度变化源来自于人为排放还是自然过程是一个难点问题。化石燃料燃烧为CO2人为排放之主要来源,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伴随排放二氧化氮(NO2),即人为排放CO2和NO2具有较强的同源性,因此,理论上通过NO2和CO2的同步监测,就可以有效地计算对人为碳排放。本研究联合应用了中国碳卫星CO2观测数据和欧洲哨兵卫星的二氧化氮(NO2)观测数据,选取了我国唐山(2018年5月6日)和日本东京(2018年3月29日)两个个例,定量计算了人为碳排放和NO2的相关性。
计算结果和排放清单给出的结果一致,论证了通过联合应用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的协同观测,可以对CO2/ NO2排放比例进行定量监测。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空间监测人为活动碳排放的能力。
我国下一代碳卫星的论证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即将启动。新一代卫星将在秉承第一代卫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探测能力,以应用需求与科学需求为出发点。目标测量将以城市为重点,以高定量、高时频、高分辨探测XCO2从城市中心到郊区的梯度,以提高排放量估算的准确性。下一代碳卫星将是一个天基系统,希望每天可多次覆盖一个城市或点源,同时将具备协同的NO2观测能力,用于更好的对人为碳排放量进行独立测算。
论文信息:
标题:Detection of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 Signatures with TanSat CO2 and with Copernicus Sentinel-5 Precursor (S5P) NO2 Measurements: First Results
出版信息: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5 October 2022
DOI:10.1007/s00376-022-2237-5
2
“刺头”植物演化,亚洲或比非洲早2400万年
【导读】
刺,是植物防御大型食草动物取食的主要“武器”,有皮刺、枝刺和托叶刺等。
现生的有花植物中,大量的“刺头”,让包括人在内的取食者颇为忌惮。但此前,对各种各样的刺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人们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在青藏高原带刺植物的早期演化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以及这类植物演化的快速多样性。
从2016年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同行,持续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古生物科学考察,发现了距今约3900万年的晚始新世的大量刺化石,为认识植物刺的演化历史及其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研究团队在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发现的刺化石共计44份标本,根据形状、大小、生长方式等特征,被划分为皮刺和枝刺,共有7种形态类型。“这是目前全球已知的刺形态数量最多的化石植物群。”论文通讯作者、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介绍,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他们重建了新生代欧亚大陆带刺植物类群的谱系累积曲线,发现带刺植物自始新世迅速分化,与刺化石地质年代吻合。
研究团队在同一层位采集到丰富的草本植物化石,共计315份,占到同层位所有植物标本数量的38%;对同套地层进行了逐层的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大量由草本植物产生的植物硅酸体,如画眉草亚科的短鞍型植硅体、竹亚科的扇形植硅体等。
“这些草本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的证据表明,当时的带刺植物生长于开阔的生境,而非郁闭森林。”苏涛介绍,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型和动态植被模式,模拟了当时的古气候和古植被,结合化石植物群的古环境重建结果,证明随着新特提斯洋在古近纪的退缩,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央谷地逐渐干旱,加上全球气候变冷,中央谷地的植被由距今约4700万年的中始新世的密闭森林,转变为开阔林地。
“通过查询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658条动物化石记录显示,当时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在增加。”论文第一作者之一、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馨文介绍,由于存在开阔林地,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享有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也必然造成动物对植物的取食压力增加,进而促进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开阔林地植物刺的演化,这比已知在非洲发生的类似转变早了约2400万年。
此项研究,证明了化石对于认识功能性状演化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大化石、微体化石、系统发育分析和模型模拟,研究结果认为,晚始新世青藏高原中央谷地的干旱化以及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取食压力,共同驱动了刺这一功能性状的快速演化。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不仅对亚洲甚至更广泛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有着深刻影响,还塑造了区域植物功能性状。随着今后研究深入,人们将更加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并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中生物、气候和漫长地质构造运动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论文信息:
标题:Rapid Eocene diversification of spiny plants in subtropical woodlands of central Tibet
出版信息:Nature Communications,01 July 2022
DOI:10.1038/s41467-022-31512-z
转自:“科研之友 ScholarMat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