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和读者一起分享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获奖文章《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理论重构及实践选择》。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核心即为“人”、根本在于“育”、关键则为“全”,其中“人”为目标、“育”为手段、“全”为策略,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不可分割。从理论上重构“三全育人”的本质要义、明确其应然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然困囿予以洞观及厘析,进而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对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才育”为目标的培养力,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成长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教研成果覆盖大、中、小全学段教育。目前,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教师投稿教研成果,投稿方式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应当对其内质进行厘定,明确其理论构造。“三全育人”在理论上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其一为“人”,即培育多素能、综合性的优质人才;其二为“育”,这主要强调了高职院校在目标达成中的过程性因素,具体而言,则是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强化育人质效;其三为“全”,强调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的策略定位。这三要素之间是联系紧密的协同体,其中“人”为目标、“育”为手段、“全”为策略,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不可分割。
❏“有时候,影响时代发展的不是从前时代继承的财富与成果,而恰恰是上个时代遗留的问题。”问题反映了需求,也是时代前进的动力。新时期,“三全育人”的理论重构凸显了育人需求,但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存在向好趋势,但是同“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在实然层面,存在系列困囿。
❏虽说在“三全育人”理论建构中,教育主体多指教育者,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同被教育者同样处于纵向联系之中。优质的育人效果的体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配合和互动。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摒弃原有的单向输入式教育,增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交流互动,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较为靶向性的育才计划。
罗璇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罗璇(1984-),女,副教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深耕教学一线十年,系统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其“立足生活、激趣引思、自主探究、互动生成”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著《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疏导》等。撰写论文获多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多次获得上级单位、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被学生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摘要:
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核心即为“人”、根本在于“育”、关键则为“全”,其中“人”为目标、“育”为手段、“全”为策略,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不可分割,这些共同构成了“三全育人”的理论内质,对高职院校育人育才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理论指引。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依然存在“全员育人”横向失调、“全程育人”纵向链接不畅、“全方位育人”缺乏系统联动等共性问题,制约了育人质效。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应当从三化育人主体、疏通育人过程脉络、破除育人模块壁垒等方面着手,从而提升育人育才的协同力和质效性。
在当今经济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实体或者国别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获得,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力量的直接体现。随着社会化生产的集约化与专业化、生产范围的全球化与链条化,强化人才培养需同新时期发展趋势相契合,多素能、综合性优质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逐渐成为此阶段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2017年,国务院实时发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建立高等院校育人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曾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对“三全育人”的内质进行科学厘定,对于指导高校立足教育教学改革规律、探寻“三全育人”科学发展向路,意义重大。在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性培养,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理论的培育职责,因此,从理论上重构“三全育人”的本质要义、明确其应然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然困囿予以洞观及厘析,进而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对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才育”为目标的培养力,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成长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的内质厘定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应当对其内质进行厘定,明确其理论构造。“三全育人”在理论上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其一为“人”,即培育多素能、综合性的优质人才;其二为“育”,这主要强调了高职院校在目标达成中的过程性因素,具体而言,则是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强化育人质效;其三为“全”,强调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的策略定位。这三要素之间是联系紧密的协同体,其中“人”为目标、“育”为手段、“全”为策略,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不可分割。
(一)内质核心即为“人”:培育多素能、综合性的优质人才
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改革、打造教育强国的新时期,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内在核心目标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育才。这虽然体现了其目标价值,但目标仍需要被具体化设计,才能具备清晰的行为指引。在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育才,应当首先明晰的问题在于“培养何种人才”。《意见》中提出“……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七育”目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区别于本科院校更加侧重理论教育,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中应当具备自身特点、遵循内在教育规律,目标定位上应当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导向与品德导向,更加突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培育多素能、综合性的优质人才。首先,组织育人,即强调育人的过程中体现党的领导与组织力量,不断强化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坚定自身马克思主义信念。其次,文化育人,即侧重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良好品德与道德教育,提升学生个体对中国文化的思想认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情操,树立起“家国情怀”,坚守文化自信。最后,实践育人体现出知识的储备与技能的增进,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
(二)内质根本在于“育”:遵循教育规律,强化育人质效
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曾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事物内部具有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需要相互协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达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功能,进而实现事物的发展”。这是哈肯对于协同论的定义性概述。在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语境下,“人”是主要目标,但是其目标性的体现,需要“育”的根本手段予以协同,才能完成目标的实现。与“人”不同,“育”更多的强调行为过程,体现“教”的力量。将马克思辩证法运用到育人之中,则存在“德为本、才为帅”的教育价值。因此,一方面,教育需要遵循“才德兼有”的育人规律,不仅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技能的培训,还应当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扎实育人的根本,进而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和适应力,不断强化育人质效。另一方面,育人还应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体现育人的时代性特征。“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内含定义。这需要在教学与育才的过程中,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时代价值的洪流中,引导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成长,扩大育人效果。
(三)内质关键应为“全”: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
“三全育人”的“全”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体现:其一,主体上的全方位覆盖。同“人”这一要素不同的是,“全员”所指定的对象在于教育工作者。其要求为教育者应当全部投入育人,将这一过程常态化,同时还应当在育人质效上肩负起责任。简言之,即为全员、全责。其二,空间上的立体化全覆盖。育人并非只困囿于“课堂”这一空间状态,而应当具备空间域和时间域的开放状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育人的时空应当覆盖于校园、实践场、网络、社会等全场域之中,形成时间、空间上的“立体化”“无死角”。其三,教育过程上的整体性。整体性是与分散性相对立的,前者更侧重与教育行为在主题和过程中的完整性、一致性。这不仅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应当选取完整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无遗漏的讲解传习。还要求形成较为整体性的系统架构,例如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这一全过程中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塑造、社会经验的获取等等,形成综合性、多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效果。
二、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的实然困囿
“有时候,影响时代发展的不是从前时代继承的财富与成果,而恰恰是上个时代遗留的问题。”问题反映了需求,也是时代前进的动力。新时期,“三全育人”的理论重构凸显了育人需求,但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存在向好趋势,但是同“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在实然层面,存在系列困囿。
(一)“全员育人”呈现横向失调,协同力欠缺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强调的是教职工的全员化、责任化和功能化,具体而言则是需要全员教工都应当确立育人意识,参与育人环节,凸显育人功能,达到预期育人质效。这需要不同教职工、部门机构之间确立横向的协作关系,重质量、重效能,形成协同力。现实下,一方面,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重就业、轻德育”的状况依旧存在。在育人上,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具有不同的技能划分,因此彼此之间容易各自为战,缺乏横向协同。另一方面,在同一专业之内,也存在着重视技能培养与市场就业,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情况。体现在教学实践上,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等德育课程挖掘不够深入,讲授多在课程范围内实现“任务化完结”即可。各教学主体之间也缺乏横向的沟通联系,并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生态和环境生态,职工之间、部门之间欠缺横向协作,全员育人的基础性土壤尚未建立。
(二)“全程育人”纵向链接不畅,耦合力不足
“全程育人”侧重于育人这一教育行为的过程性,具有纵向延伸的状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当中,思想政治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维度上,甚至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生命线的形式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三全育人”的行为实践中,存在纵向链接不畅通的情状,欠缺教育藕合力。其一,在全程育人的内容连续性方面。首先,在内容上缺乏自上而下的教学内容系统审定。出现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战的状况,形成“孤岛隔离”。其次,上下级之间并未形成教育链条,一定程度上脱离受体现实。一方面,学校方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容易出现同中央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上级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教学内容大纲,若没有高职院校参与其中,也易导致“不接地气”的情况;此外,还易忽略高校实际及学生思想动态特点。其二,纵向上的链接不畅,使得全程育人缺乏耦合力。首先,在纵向上,教育主体和被教育主体也存在一定的纵向关系,且这种纵向关系并非单一的灌输与接受。全过程育人体现的是在过程中的开放性教育与自主性接受。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良性的双向互动,需要摒弃单一灌输模式。其次,全过程教育需要在过程中出现教育方式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模式或者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支撑。三全育人的改革目标的出台,综合考量了我国教育现阶段的发展脉络和前景需求。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客观存在,因此相对于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的需求而言,现有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存在需供之间的矛盾。
(三)“全方位育人”缺乏系统联动,影响育人质效
在辩证法的理论视野下: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的简单相加,还可能存在超过部分总和功能的效果出现。“三全育人”的系统性机制构建,离不开各模块间的有机整合,通过各模块之间的有效联动,从而实现超过模块叠加的效果。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实然状况,不管是素能方的体、美、德、智、劳方面,还是育人路径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层面的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孤立发展状态。在学科建设中,也未树立整体系统发展理念,各学科板块呈现孤立化,道德、技能教育仍然处于关键地位,而体育、文化修养等课程教育依然处于边缘化,且各学科之间各自开展,交流甚少,缺乏联动。育人功效方面,各育人条块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各成体系,独立运作,无形中形成了系统化壁垒。这对于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不利的。基于育人资源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如果育人模块之间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联动运作,则难以在特定区域内形成高职院校育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影响育人质效,还会在育人成果方面出现较大差距,加剧马太效应。
三、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的实践选择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在具体的实践选择上,要从三化育人主体、疏通育人过程脉络、破除育人模块壁垒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调适,从而构建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全员育人,侧重高职院校教职工参与育人的全员化、责任化和功能化,这既体现了参与主体,也划清了责任范围,三化育人主体,能够在横向上增强三全育人的协同力,达到预期效果。其一,全员化参与。教职工应当树立育人意识,这不仅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同样涵括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及保障人员。在育人实际中,要克服“育人=教学”的思想,而是要在教师、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横向多主体之间建立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协同履职,参与育人。其二,责任化协作,打破院系之间以专业为基础的无形屏障,促进横向协作。三全育人,并非“技术育人”,其核心在于全方位培养人才,而是不是简单的技术培训。因此,在实践中,各专业、各部门之间应当树立“同等责任”思想,在履职上强化学科之间交流与沟通,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共通性,营造“育人全盘棋的”互助氛围,增强三全育人向心力。其三,功能化育人,凸显引领示范效应。党育人主体责任共担,但是术业上难免存在差距,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这种专业性差距较大。因此,可以采取选取专业骨干进行引领与示范,形成“充分交流、专业互补、以先带后”等协作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素能,同行同向、协同聚力。
(二)疏通育人过程脉络,弥合纵向链接
育人具有过程性,这一行为活动只有运行脉络畅通,才能形成教育耦合力。其一,全程育人需要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持续性。首先,对于三全育人,应当在上下联动的基础上,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育人计划。计划中应当列明育人基本内容,并形成指导性条款。这不仅能够使“三全育人”在具体操作中不失“抓手”,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各高职院校“孤岛隔离”现象。其次,在上下层面的教育主体之间,应当建立起顺畅的教育链条。这一方面,能够使得各高职院校有可供参考的操作守则,也能够有效避免在育人环节出现同国家、社会育人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此外,畅通的教育链条能够避免在政策指定的过程中“随机画饼”“不接地气”的情况出现。其二,全程育人需要建立开放性的双向互动关系。虽说在“三全育人”理论建构中,教育主体多指教育者,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同被教育者同样处于纵向联系之中。优质的育人效果的体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配合和互动。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摒弃原有的单向输入式教育,增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交流互动,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较为靶向性的育才计划。
(三)破除育人模块壁垒,增强育才质效
整体的力量大于部分,因此整合育人模块,打破模块之间的现实壁垒,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增强育人质效。其一,加强“三全育人”整体性、系统性机制构建。整体性是指具有较为完整统一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指导,使得各单位主体能够清楚的明白自身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避免目标性模糊。系统性是指在育人过程中,要树立全方位的视角,不能出现重专业、轻德育等情况,努力培育全方位、综合性人才。基于此,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应当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具备可实施性的指导性手则,完善三全育人的系统与机制,避免流于形式化。其二,打破学科体系化壁垒,改变孤立发展状态。在学科建设中,应当树立整体系统化的发展理念,促进学科板块之间的融合提升,将道德、技能、体育、文化修养等教育学科列入同等地位、共同建设的层面中去。同时,在公共课环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动和交流,补短取长。其三,增强育人条块之间的“粘度”,加强育人模块衔接,平衡分配育人资源,增强育人功效。育人条块包括了教师、管理、财务、技术硬件等多种类,这些共同构成育人保障因素。为争抢育人质效,应当强化育人条块之间的高效衔接,提升速率。也应当看到,育人资源存在一定的地域不平衡性,因此,也应当考虑构建起跨地区的系统化的联动运作,从而平抑教育资源,建立较为平衡的育人资源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德]H,哈肯.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译者:凌复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4]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