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报道|主动脉瓣狭窄介入诊疗及进展论坛精彩回顾
2022/11/7 14:50:26 阅读:292 发布者:
10月26日,第33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主动脉瓣狭窄介入诊疗及进展论坛顺利召开。本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白明教授担任论坛主席,邀请到国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述了TAVR近20年间的发展历程、TAVR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中国TAVR器械的研发创新等话题。本论坛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与武汉亚心总医院张龙岩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以“回眸过往,昂扬向前”为主题,带领与会听众回顾了TAVR在过去20年间器械的更新迭代,着重介绍了我国近10年TAVR器械自主研发的发展历程。接着葛院士指出随着TAVR技术和器械的进步,TAVR治疗的安全性不断提高;TAVR治疗里程碑临床研究逐渐开展,高质量证据不断积累。目前TAVR治疗手术量逐年增加,在国际上已超过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数量。展望未来,葛院士认为TAVR手术量将持续增长,我国增长率可能更高。同时,葛院士对目前TAVR治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适应证方面,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虽然尚未得到欧美指南推荐,但已被广泛实践所验证,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三叶瓣,并被我国专家共识列为相对适应证。主动脉瓣反流治疗方面,经心尖植入瓣膜的方法日益成熟,并逐步过渡到经股动脉途径,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TAVR导致冠脉阻塞虽较少见,但冠脉阻塞的预防、冠脉通路的保留方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年轻主动脉狭窄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制定体化方案。新型瓣膜材料如多聚合物高分子瓣膜具有无需抗凝、生物相容性高、耐久性更强等优点,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回顾了国内外TAVR循证证据,总结了近期国际指南的更新。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及干预时机的选择。王教授强调,主动脉狭窄的干预时机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心功能等因素,应当由医患共同决策,多学科瓣膜团队及瓣膜中心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PARTNER系列研究及CoreValve系列研究结果,目前国际指南对TAVR的适应证已从高危患者扩展至低危患者。此外,手术方案的选择同样需要综合性考量,包括年龄与预期寿命、瓣膜结构、其他脏器情况、操作风险、衰弱程度等。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TAVR治疗国外指南推荐目前尚无重大更新,但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如葛均波院士团队提出的小球囊序贯扩张策略、吴永健教授团队提出的多平面测量策略、王建安教授团队提出的瓣环上球囊评估策略等。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介绍了中国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特点。二叶式主动脉瓣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生率约0.5% - 1%。华西医院领导的国内多中心注册研究CARRY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中,二叶式主动脉瓣比例达到54%,0型(无嵴型)二叶式主动脉瓣占比达42.5%,且二叶瓣患者瓣膜钙化程度高于三叶瓣患者。二叶式主动脉瓣解剖结构不对称、瓣膜钙化程度重,可能存在嵴钙化,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此类患者的TAVR治疗充满挑战。为克服该调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诸多创新,包括瓣膜选型策略的创新,二叶式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重塑方案的提出,以及使用具备可回收功能的新型瓣膜装置治疗等。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阳教授分享了国内TAVR器械的研发进展。目前国内TAVR原创器械已具备可回收功能,允许术者对瓣膜位置或瓣膜选择不满意时可回收瓣膜再进行重复操作,同时手术操作更加简洁,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术者学习曲线。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低瓣架器械共有5款,包括低瓣架Silara瓣膜,目前已完成临床研究首例入组(FIM);具备瓣膜脱钩技术、自膨胀式短瓣架Sciencrown瓣膜,目前已完成FIM研究及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入组;球囊扩张式瓣膜Prizvalve,Renato及MuguetA瓣膜,目前均已开展确证性临床试验。此外,陈教授介绍了目前干瓣预装设计的瓣膜,包括ProStyle、TaurusNXT、Venus Vitae、Venus PowerX及TRISKELE。最后陈教授介绍了针对主动脉瓣反流设计的5款瓣膜,包括Ken-Valve、Hanchor Valve、Xcor、J-Valve及JenaValve。陈阳教授总结道,目前国产主动脉瓣膜共有14款瓣膜正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呈现持续创新、百花齐放的状态。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