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喜临门!清华大学创新突破研获元成像芯片,又一教授成为亚洲首位该奖得主

2022/11/7 11:25:24  阅读:243 发布者:

近日,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清华大学教授刘世霞荣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简称IEEE)可视化技术成就奖;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研制出元成像芯片,该成果以“集成化成像芯片实现像差矫正的三维摄影”为题以长文形式发表在《自然》期刊上。这对于清华大学可谓是双喜临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世霞教授因在文本可视分析和基于可视化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面的贡献获得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可视化技术成就奖(IEEE VGTC Visualization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IEEE可视化技术成就奖成立于2004年,旨在表彰在可视化领域作出重大技术贡献的学者,每年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可视化大会(IEEE VIS)上公布。本年度一共两位学者入选,累计入选者20位。刘世霞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亚洲入选者,第二位华人入选者。

刘世霞教授简历

刘世霞,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软件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可解释机器学习,文本可视分析和文本挖掘。近年来在ACM/IEEE TransactionsCCF A类会议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40余项发明专利。担任CCF A类会议IEEE VIS(VAST)20162017的论文主席,IEEE VIS 2020-2023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副主编、曾任编委;担任CCF A类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编委;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的编委。2020年获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奖,入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可视化学院(IEEE Visualization Academy,可视化名人堂),2021年当选IEEE Fellow

元成像芯片

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元成像芯片架构,为解决这一百年难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区别于构建完美透镜,研究团队另辟蹊径,研制了一种超级传感器,记录成像过程而非图像本身,通过实现对非相干复杂光场的超精细感知与融合,即使经过不完美的光学透镜与复杂的成像环境,依然能够实现完美的三维光学成像。

减小光学像差是百年光学难题

传统光学系统主要为人眼所设计,秉持“所见即所得”的设计理念,聚焦在光学端实现完美成像。近百年来,光学科学家与工程师不断提出新的光学设计方法,为不同成像系统定制复杂的多级镜面、非球面与自由曲面镜头,来减小像差、提升成像性能。但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与复杂环境的扰动,难以制造出完美的成像系统。

“例如,由于大范围面形平整度的加工误差,难以制造超大口径的镜片实现超远距离高分辨率成像;地基天文望远镜,受到动态变化的大气湍流扰动,实际成像分辨率远低于光学衍射极限,限制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往往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发射太空望远镜绕过大气层。”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介绍。

创新突破

在此次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团队将所有技术集成在单个成像芯片上,使之能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成像场景,而不需要对现有成像系统做额外改造,并建立了波动光学范畴下的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通过对复杂光场的高维超精细感知与融合,在具备极大的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保持前所未有的成像精度。

“这一优势使得在数字端对复杂光场的操控能够媲美物理世界的模拟调制,就好像人们真正能够在数字世界搬移每一条光线一样,将感知与矫正的过程完全解耦开来,从而同时实现不同区域的高性能像差矫正。”戴琼海说。

有望带来成像系统的颠覆性改变

研究人员进一步介绍,上述元芯片的数字自适应光学能力有望带来成像系统的根本性改变。

传统相机镜头的成本和尺寸都会随着有效像素数的增加而迅速增长,这也是高分辨率手机成像镜头即使使用了非常复杂的工艺也很难变薄、高端单反镜头特别昂贵的原因。

戴琼海介绍,元成像芯片从底层传感器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扩展的分布式解决方案,使得我们能够使用非常简易的光学系统实现高性能成像。

除了成像系统存在的系统像差以外,成像环境中的扰动也会导致空间折射率的非均匀分布,从而引起复杂多变的环境像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气湍流对地基天文望远镜的影响,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类地基的光学观测分辨率。

数字自适应光学技术仅仅需要将传统成像传感器替换为元成像芯片,就能为大口径地基天文望远镜提供全视场动态像差矫正的能力。

此外,元成像芯片还可以同时获取深度信息,相比传统光场成像方法,其在横向和轴向都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为自动驾驶与工业检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戴琼海介绍,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元成像架构,建立新一代通用像感器架构,或可广泛用于天文观测、工业检测、移动终端、安防监控、医疗诊断等领域。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

转自:易美云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