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膜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022/11/4 14:29:12 阅读:207 发布者:
文章导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紊乱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肠道上皮细胞受损、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诱导肝脏脂肪变和炎症的发生发展。
肠道粘膜屏障对于吸收人体必需营养物质以及防止肠道有害微生物入侵至关重要,其功能改变可导致肠道粘膜通透性增加,使病原菌及其代谢物转移到肝脏,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及免疫反应,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但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及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仍不完全清楚,NAFL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首先介绍了NAFLD的发病机制,肠粘膜屏障的组成部分(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及微生物屏障)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其次,阐述了肠粘膜屏障各组分在NAFLD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关致病机制。机械屏障中,上皮细胞层受损,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水平降低,肠粘膜上皮屏障及血管屏障通透性升高;在化学屏障中,化学产物特别是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害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诱发和加重肝脏脂肪变和炎症;在免疫屏障中,固有免疫与获得免疫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体内炎症免疫反应;微生物屏障中,有害菌群过度生长及其代谢产物增加,有益菌群数量减少,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共同作用,诱发并加重NAFLD的发生发展(图1)。
结论展望
肠粘膜屏障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平衡方面异常重要,在NAFLD的发病及进展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与NAFLD致病相关的潜在机制。
本文“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DOI:10.14218/JCTH.2022.00089
投稿:2022年2月19日;修回:2022年7月9日;接受:2022年7月29日;上线:2022年8月22日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刘晓琳
博士,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主持国家青年自然基金及江苏省青年自然基金各1项,在Hepat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论文十余篇,担任J Clin Transl Hepatol等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脂肪肝领域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
许春芳
博士,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消化心身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组长,苏州市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发表SCI及核心论文十余篇,担任中国内镜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特别是胆胰疾病的研究。
第一作者
刘璐
硕士,主要从事脂肪性肝病及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转自:“华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