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门”学术丑闻曝光,我们为什么还相信气候危机的存在?
2022/11/3 13:39:33 阅读:200 发布者:
气候变化与减贫、环境恶化、全球安全一样,被列为21世纪的决定性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给出的科学报告,过去150年里所有温室气体的增加,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气候,造成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75摄氏度,海平面上升22厘米,降水的季节性和强度发生显著改变,北极海冰和几乎所有大陆冰川都大幅退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英国气象局和日本气象厅的数据都表明,过去的150年里,最近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英国,一些年头的冬季开始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湿润的季节。
尽管如此,也有人对气候变化、气候危机的说法提出质疑。2009年11月,曝出了所谓的“气候门”事件:黑客侵入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实验室的电脑,将数千封电子邮件及其他文件公之于众。这些电子邮件等文件揭示了气候科学界的不当行为,其核心就是让全球变暖的论调看上去更有力。
尽管如此,英国气象学家、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球系统科学教授马克·马斯林在《气候》(牛津通识读本)一书中仍然强调,NASA和NOAA的各自小组采用了不同的原始数据集和不同的统计方法,也仍然得出了与东英吉利大学相同的结论。事实上,这也是各国科学界形成共识的判断。
很显然的一点在于,随着地球温度的上升(科学界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8-59厘米。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融冰加快,海平面上升将达到28-79厘米),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影响将显著增多、增强。“洪水、干旱、热浪和风暴的重现期与严重性也将增加”。
2022年7-8月,中国南方和北方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候灾害。尤其是中国南方的四川省,酷旱极大地削减了水电产能,让人们不得不在严重缺电情况下被动地迎击有气象记录以下的罕见持续高温。而在中国北方,一些多年来夏季降雨相对少而稳定的地方,却在连续降下同样是创下记录的超大暴雨。
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灾害,对于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还不仅仅是高温,而是降低了水和粮食供给的安全性、稳定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按照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态势,到2030年,全球粮食和能源需求将增长50%,水需求将增长30%。正如气候学家、环境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气候变化还将威胁世界上目前本已受到严重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最终造成环境的全面退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最基本办法思路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现在的问题是,要达成切实遏制气候变化的效果,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难以分解落实——而且,就像是2022年8月的四川所发生的那样,大量新能源汽车在气候灾害造成的缺电状态下无电可充。这并非极个别的偶发现象。欧洲和美国一些地区都曾出现因过度依赖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停止开采化石能源,而使得风力发电外部条件变化后,使得本国能源供给面临危机。
《气候》(牛津通识读本)这本书考察了与全球气候系统有关的诸多议题,探究解释了影响地球气候的不同因素。比如,气候系统是由赤道和两极接收到的不同量的太阳能控制的,气候旨在消除这种不平衡的能量再分配;这其中,大气与海洋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又如,北大西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当前的气候极其重要,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正在破坏这样的平衡,可能导致格陵兰岛部分地区融化、更多的淡水流入北欧海域,削弱北大西洋深层水,这将让欧洲的冬季变得更加寒冷,其他季节的天气也会更加恶劣而多变。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