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新界定可持续发展
2022/11/3 11:44:16 阅读:177 发布者:
加拿大学者达林·夸尔曼所著的《文明审判:能源、粮食、自然与人类未来》一书,认为要解决当前突出存在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首先应当重新定义可持续。
什么叫可持续?书作者认为,“它们已经被漂绿行为、妄想和公共关系的谎言贬低了”。某农业种子企业巨头声称其提供可持续农业,而某跨国超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声称增强运营模式和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造福人类和地球,航空公司也说要保证让子孙后代获得可持续的航空运输。这些是真的吗?
超市企业可以提高卡车车队的燃油效率,甚至可以将运输工具换成新能源汽车,但这类企业的生意逻辑其实在于刺激实现不加节制的商品消费,没能真正拿出诸如物资循环的问题、改由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非化石太阳能供给的问题、资源开采和废弃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问题等问题的办法。其他很多行业的企业同样如此,它们所标榜的可持续,其实更准确的称谓是相较过去被降低的污染排放,但没有整体上解决污染排放以及无节制资源消耗的问题。
《文明审判:能源、粮食、自然与人类未来》这本书提出了一个E文明的概念,也就是石油工业化文明。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即20世纪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全球互联的超能量级大工业时代,脱离了自然界(和所有以前的文明)的循环模式,变成了一个单向的线性系统,即所谓的E文明。尤其是20世纪晚期、21世纪初以来,E文明的发展接近于失控状态。
书作者认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其实示范了一种贴近于自然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这些文明必需的粮食、能源和各类物资都局限于本地,虽然也有跨区域的贸易,但规模数量并不大,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较少。而绝大部分被本地消耗的物资,最终也会回归生物圈的循环。以传统农业为例,这其实建立了人、动物、栽种作物、饲养动物还有土地之间的能量循环。
现代农业的出现,不仅在于汽车以及其他农业机械的出现(意味着加剧使用石油等化石能源),而且还有化学基础上的合成肥料的不断投入,从而彻底改写了农业发展的逻辑,也使得能量平衡和循环均遭破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农场农业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两个国家苏联(现在的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和美国,正是因为大量采用了农业机械和合成肥料,虽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出产,却也严重破坏了土地。
现代农业带来的增产,本质上就是无节制投入化石能源(以替代人力以及突破土地自然肥力限制)。粮食、肉类等食品经由长途(冷链)贸易运送到外地,消化废料也不再回归原地,而是在消费端所在地作为有害垃圾再经由化石能源驱动的排放设备处理后排放,仍不免给消费端所在地的水体、地下水、空气和土壤带来过多的氮、磷等污染。
而现代工业的运转逻辑,总体上与农业是相似的。也就是大量依赖于化石能源,不断致力于原材料的持续开采与流水线工厂的连续工作,再长途转运到消费端所在地销售,许多用品被使用后成为垃圾,经由最粗暴的处理方式(焚烧、填埋)制造出显著的环境污染。
《文明审判:能源、粮食、自然与人类未来》书中指出,E文明建立在五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变革之上——工业革命、材料革命、发动机革命、能源革命、运输革命。但在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显露端倪之前,人们实际上并没有考虑上述五方面变革的环境代价。
要重塑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又不降低生产和消费水平,就需要打破人类已经依赖了一个多世纪的E文明模式,真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构建新的、真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书作者认为,要继续致力于改善全球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经济规模、资源开采、工业生产、排放物增长的增速之外,应当有数倍增速的垃圾回收、资源回收、能源循环的工作机制。这将意味着纯粹意味上的“浪费”被降至最低。
另外,要重构现有的城市和工业发展方式,用可再生的当代能源系统替代化石能源,用循环系统代替线性系统。一个国家、地区,一个城市在考虑经济增长指标时,必须首先考虑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