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

2022/11/3 11:43:37  阅读:379 发布者:

有多少父母、老人,在给两岁以下的幼儿喂食,换尿片,喂药,穿衣(加衣),甚至安排洗脚、洗澡,外出晒太阳的前后,或者过程中给孩子看电子屏幕?

手机、iPad、电脑、电视屏幕似乎有一种魔力。很多幼儿哭闹,但只要看到电子屏幕上的节目,就会变得乖巧,听从指挥。一些父母会将看手机(电视、平板)作为孩子乖乖吃饭、吃药的“奖励”,更多情况下,如果不好好听“指挥”,就不给看手机(电视、平板)。

01

迷恋手机,从娃娃抓起?

美国、法国等国家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两岁以下的幼儿平均每天收看电子屏幕达到了50分钟,联系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拥有相较于大孩子和成年人超长的睡眠时间,所以50分钟其实占到了低龄孩子8%的清醒时间。很显然,孩子沉浸于电子屏幕的节目内容的这段时间内,是不可能跟父母等抚育者进行有效交流的。有研究显示,6个月大的婴儿观看电子屏幕时,有大约85%的时间是沉默的,没有大人与之进行语言上的互动,或者说,孩子对于周遭他人说话充耳不闻。

按照统计,西方国家2-8岁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达到了2小时45分钟,8-12岁的孩子达到了4小时45分钟,13-18岁的青少年则超过了7小时15分钟。

3G时代开始,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发展水平、覆盖率等指标就追上了西方,在4G5G时代甚至出现了许多方面的反超。这也意味着,中国孩子在两岁以前,两岁到三岁(三岁通常是上幼儿园的年龄)之间,三岁到六岁(六岁通常是上小学的年龄)之间,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很可能大幅超过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自然,随着中国孩子进入学校,不同于西方的学习方式以及作业负担,再加上升学竞争催生出的内卷压力,使得参加培训班趋于普遍化,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但随着“双减”推进,或者在时间较长的假期,中国6-18岁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也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延长。

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神经科学专家、法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员、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主任米歇尔·德米尔热在其所著的《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一书中指出,低龄孩子较多使用电子产品、收看电子屏幕,这会形成一种行为惯性,也就是对电子产品、电子屏幕节目内容的使用形成依赖,并极大地挤占了对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和可能兴趣。

《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书中以详细的科学统计佐证指出,电子产品会剥夺孩子一些重要的刺激和体验,而这些剥夺,比如对于书本的阅读习惯,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意识和共情能力,乐器和绘画能力等,一旦错过就很难真正意义上予以良好弥补。相反,被很多父母想当然认为“很重要”的数字技术能力,其实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轻易得到补偿和培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可以调用自己可用的神经回路来学习,而儿童则是建立新的神经回路。

02

电子产品培养出了

更强还是更弱的“数字原住民”?

这本书严厉驳斥了近年来颇为盛行的为电子产品、电子屏幕甚至手机游戏辩护的一系列观点。

一些电子产品、游戏开发的专家,以及社会工作者认为而今的孩子属于“数字原住民”,认为他们(她们)的认知方式相较于父辈以及更早代际的长辈发生了改变甚至是“进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主导iPhoneipadiPod等革命性电子产品推出的苹果公司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生前却严禁自己的孩子沉浸于电子产品。美国硅谷的其他电子产品、互联网、数字服务企业的领导,一方面积极带领自己公司团队的成员,引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支持,让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用户欲罢不能,但另一方面却仍然严厉甚至专横地禁止自己的孩子触摸自己的产品。

“数字原住民”泡在网上,掌握了频繁切换、快速检索的能力,这是一种技术能力吗?《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这本书持相反意见。书作者援引斯坦福大学的观点指出,“数字原住民”确实能快速检索信息,娴熟使用社交网络,但如何处理、分类、排序、评估、合成数据,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却表现出显著的不足。

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数字原住民”使用电子产品时注重新鲜、刺激、愉悦,停留在相对较浅层次的数字活动,比如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社交网络、电子游戏、购物网站、音乐短片、短视频,能够用在提高数字素养的写作、创作数字艺术或音乐、信息化程序的比例不足2%(无论是人数还是总时长)。而相对较浅层次的数字活动所导致的注意力缺乏、创造力缺乏、拒绝协作等倾向。

至于“玩电子游戏可以增加脑容量”、“电子游戏行家拥有更多灰质和更佳的大脑连通性”、“玩电子游戏与更厚的大脑皮层之间存在着惊人的联系”等所谓的科学报道,以及沉浸电子产品、电子游戏对于用户、玩家带来的其他好处的说法,经过书作者基于文献、案例比对,根本找不到可信的实验出处。科学界倒是提供了大量相反的证据,比如,儿童在小学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初中出现注意力障碍的概率就会增加50%。可以以此类推,也就是青少年任何年龄阶段沉浸电子屏幕或是其他电子产品,都会使得难以集中注意力的风险大增,睡眠质量被严重破坏,注意力被严重涣散。

03

电子产品有利于学业和个人成长吗?

《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书中指出,“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使用时间越长,成绩下降得越多。这里所指的电子产品包括电子、电子游戏、播放视频和搭载社交媒体的手机等。

曾有专家宣称,玩电子游戏,经常上网,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其实是刻意选择样本,也就是找出成绩较好,保留着玩游戏、上网习惯的孩子的样本,然后用来与较少玩游戏、上网,成绩较差的孩子进行对比,根本不可信,因为样本的智力值、其他补偿性因素(比如很多中国孩子被父母逼迫上培训班)对于成绩的影响没有计入其中。

在学校使用电子产品,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这取决于搭载学习内容的数字产品的质量,学校课堂互动尤其是因地制宜对不同孩子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情况,还有就是学校对于电子产品的管控情况——比如,学校是否任由孩子在自习课播放影片、短视频甚至用课堂电脑来玩游戏。《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书中指出,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所进行的数字课堂实验,总体上是失败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较多的学校,学生的阅读等课程内容的成绩下降越明显。

正如《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电子产品损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语言、注意力、记忆、智商、社交和情绪控制,构成一种无声的侵袭,这首先就表现为对于孩子人际交往时长、频率、质量的破坏。尤其是中青年父母与低龄孩子构成的家庭中,常常出现每个人都守着一台手机,彼此之间缺少话语交流,对于彼此情绪的感知确认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而孩子对于世界、他人的感知,其实也将主要通过视频、社交网络来建立,但真实世界的人与视频中呈现的其实完全不同。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