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都移动互联时代了,为什么仍然需要反垄断?

2022/11/3 11:42:56  阅读:226 发布者:

经济学家构建的体系中,显然是理想化的。因为这一体系中,所有市场都会同时实现均衡,这也是所谓的一般均衡。但现实中,每个市场都可能出现扰动均衡的事件,并因此影响关联市场的均衡。这也意味着,动态、现实的经济之中,不可能出现资源配置完全均衡、毫无损失的高效率状态。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效率”的概念,也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达到某一种情况,可以实现社会每一个成员的福利最大化。请注意,这是基于福利、公平的视角,所设想的最理想状况。当然,这也是无法真实实现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都宣称尽可能追求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无一真实实现。

市场失灵难以避免  

正是因为真实的市场,无法完全均衡,会出现资源配置错误、浪费、无效,这就是市场失灵。通常认为,市场失灵会因为不完全竞争市场或非竞争行为,公共产品的存在,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存在,不完全信息四项原因而出现。

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工业生产,哪怕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带来空气、水污染,以及噪声等因素。这类外部性的累积,使得全球变暖,资源和能源的供给变得日渐紧张。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废水、化学肥料等废物不经处理就倾倒、掩埋对于平民身体健康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而不完全信息同样无法避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保险推销员巧舌如簧地介绍自家的保险产品对于承保人有很多的保障收益,类似的角色还有基金经理等。但保险产品、基金产品也是“坑”最多的业务。

正是因为市场失灵,所以进入现代后,包括美国、英国这样有“小政府”传统的国家,也开始逐渐深入到对经济生活的监管。当然,这也引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行为同样可能出现走形,引发政府失灵。

美国经济学家、标准普尔指数咨询委员会成员、韦尔斯利学院经济学荣誉教授卡尔·凯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费尔,耶鲁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教授莎伦·奥斯特等人合著的《微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一书,详细介绍了微观层面上市场经济的运作,介绍了完全竞争模型,包括产出市场和投入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这本书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美国、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行业的企业行为,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推行的产业政策和监管规制。

垄断和反垄断  

经济学家构建的竞争模型,一般前提是完全竞争,也就是所有厂商的价格都一样,品质也相似,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而留给厂商的资本回报也是一致的。但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发展常常会导致出现垄断这种典型的不完全竞争。

垄断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仍有竞争),以及垄断竞争。完全垄断指的是几家厂商把持足以影响产品价格,甚至可以中断产品供给的情况。这在自然资源供应(比如水电气)领域十分常见。而新兴互联网服务的细分领域,常见寡头垄断现象。垄断则指的是,行业内仍然拥有大量的供给者,并不存在厂商进入障碍的门槛(但进入容易,能够立足生存就非常困难)。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书中指出,细分领域、特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市场上,份额较大未必构成垄断。比如可口可乐是唯一的经典可乐生产商,但它不可能自居为垄断而随意涨价,因为消费者很容易实现从经典可乐到其他饮料饮品的转移。

在完全垄断市场,尽管厂商仍然需要雇佣工人,也要投入成本,但因为厂商本身是市场的唯一供应者,所以拥有更大的定价自主权。当然,这方面的价格调整也不能肆意妄为,因为即便不考虑反垄断执法,厂商每提高一次价格,就可能失去一部分客户,所以必须相对和缓地实现较高的利润,选择一个高价格与高销量的均衡值。

完全垄断一定会严重破坏创新,因为这不利于维持均衡获取高利润。而且,厂商会极力地排除竞争,搭设规模经济、专利、政府管制(设定离奇高的进入门槛、许可资质)、对稀缺生产要素设定所有权、网络效应等门槛。

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坚决反对反垄断政策,认可垄断竞争,甚至不反对完全垄断。但公共政策领域,包括美国的政府部门也倾向于认为垄断弊大于利,会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尤其是剥夺过多的消费者剩余会影响其他行业、企业所可能的市场空间。而且,垄断尤其是完全垄断,在现代国家内一定伴随着寻租带来的严重腐败,因为垄断离不开相应的管制行为,如上所述,设定完全没有必要的高企门槛、许可资质。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书中简述了美国自1890年起在反垄断方面推行的法令以及执法行动。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1911年对标准石油公司的拆分,以及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调查。而欧盟近年来严打美国互联网企业,如谷歌等的垄断行为。

竞争形成的寡头垄断  

美国90%的音乐制作和销售都来自于环球、索尼和华纳。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内,在美销售的智能手机中,超过50%出自苹果公司或三星公司。航空厂商也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

寡头垄断是竞争形成的,而且寡头之间还会延续着激烈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微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书中梳理指出,美国很多行业都存在类似的寡头垄断现象,几家厂商占据的市场份额经常超过80%甚至95%

但颇具悖谬意味的是,尽管很多人反对反垄断政策,但恰恰是因为反垄断政策的存在,所以抑制了寡头垄断行业之中,巨头企业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不能设定过于严苛的门槛,因而使得竞争变得复杂化,这才让价格竞争得以延续。有时,寡头企业之间会因为遵循的行业、产品标准而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也迎合了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所宣称的,大厂商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种改善来源于竞争的存在(虽然不够充分),又依存于反垄断政策等规制政策的存在。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书中分析了寡头垄断行业中的共谋模型(尽可能地限制竞争)、价格领导制模型、古诺模型(双寡头垄断)等模型状态,介绍了博弈论思想。

经济学界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声音(也就是为寡头垄断进行辩护的新理由)是,技术演进在不断降低垄断福利以及进入门槛,而全球化竞争加剧了这方面效应。问题是,即便某个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激烈竞争,不得不降低相关的价格,加快创新,却完全可能因为在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维持既有的产品标准和价格。而在美国以及欧盟、日本的互联网行业,大型厂商通过并购以锁定专利组合,从而变相破坏可能导致寡头垄断地位倾覆的创新一类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