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每月都会公布失业率。这一数据被用来衡量经济运行状况,如果失业率数据与金融市场预测的不一致,就会导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失业率的测算通常会基于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美国为例,劳工统计局会选取60000个家庭样本,了解每个16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在该月12日所在的日历周的就业状况。如果家庭成员作为有偿雇员工作了1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无论是受雇于企业,还是自我雇用,那都算就业者。如果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无偿工作了15个小时以及以上,也算是就业者。要是家庭成员拥有工作,但因病因故请假,也算是就业者。
失业者的衡量,其实是非常严格的:“16岁及以上且有工作能力,并在最近四周之内为寻找工作付出了相当努力的人”。在上述的就业者之外,如果一个人年满16岁,有劳动能力,根本不想工作,放弃了寻找工作(彻底躺平,或者通过收租、领取父母或配偶或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也将不列为劳动力的范畴。
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失业率看上去并不高,但很多人觉得自己身边因为有不在少数的亲人、朋友没有工作,觉得失业率数值有违常识——这其实是因为对于失业者概念缺乏了解的错误理解。
当然,美国等国家的官方统计部门进行的失业率、失业者数值统计,也因此招致广泛的批评。因为很多人的躺平,并非自愿,而是无奈为之,这也产生了一个概念“沮丧工人效应”。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经济萧条或者缓慢增长(但增幅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时期,失业率通常会在6%-10%之间徘徊,而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失业率会跌入5%以内。通常,非洲裔美国人的失业率总会是白人的两倍。加上所谓的“沮丧工人效应”所显然导致的更多非洲裔美国人放弃找工作,从而让这些有色族裔公民被排除在劳动力计算范畴。可以认为,美国的实际失业率,以及长期持续无法获得工作的人数要比官方统计数字要大得多。
另一个数据就是失业持续期。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数据的数值一般是10-20个星期,而今这一数据一般是30个星期以上。长期失业——无论失业者是大学生还是相对较低学历的工人,都很可能因此被排除出高净值的岗位市场甚至普通岗位的市场。
一般的经济常识是,经济增长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就业情况就要良好得多,企业也更有信心雇佣更多的工人,反之,就业岗位就要少很多。但就业、失业问题其实关联着更为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学家、标准普尔指数咨询委员会成员、韦尔斯利学院经济学荣誉教授卡尔·凯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费尔,耶鲁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教授莎伦·奥斯特等人合著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一书,详细向读者介绍了作为学科的经济学及其研究范围、方法、常见问题,讨论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观点,然后引入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问题,尤其是失业、通胀等,再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核心概念,包括总支出、均衡指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水平、劳动力市场、经济稳定、政府赤字、贸易保护等。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的特色在于,语言流畅,讲述清晰易懂,对于数学的要求并不高,而且与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市场实践的结合十分密切,从而构成了一本上佳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也能够帮助大众读者按需进行学习、阅读,找到破解现实经济问题和政策的方法思路。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12版》这本书所述的很多内容,其实可以被用来解释失业问题、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的动因。
比如,政府及其财政政策,而今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失业率、就业工资福利等状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征税和转移支付,还会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购买。如书中所说,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会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支出政策来增加就业。这也出现了所谓的政府支出乘数。而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乘数则是税收乘数,也就是降低税收也有利于增加总产出,通过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来刺激消费。
当然,政府支出来源于税收,所以不可能一味增加支出的同时,还削减税收。由此带来了第三个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而且,这三个乘数产生作用的范围,往往还会取决于其他变量因素。1993-2000年,美国克林顿政府任期内,大幅提高了税收,但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小布什、奥巴马两任政府的16年里,美国政府推行大幅减税,并增加支出,如前述,美国的失业率反而提高了,失业周期也延长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克林顿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说到底是冷战结束后,全球贸易体系扩展,尤其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融入这一体系,以及计算机-互联网革命带来了增长红利,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体制释放的金融创新红利所致。而在小布什、奥巴马两任政府内,上述举措的潜在代价、成本被释放出来了,比如计算机-互联网革命加速了自动化、机器对于人工岗位的替代,又如金融鲁莽创新引发了金融风暴,这分别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现象变得突出。
又如,总供给曲线受到的动因影响。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量,被简称为总供给。根据这个供给量与总体价格水平的关系,可以绘制出总供给曲线。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商品和服务价格提升,劳动价格也会呈同样幅度的上升,从而出现垂直的曲线。但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美国、日本等经济体近几十年来的工资提高水平,远低于产品价格的升高幅度。尤其在品牌方将生产环节甚至服务环节悉数外包的情况下,生产环节、服务环节的工人并不能分享品牌方高额溢价。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会造成供给曲线的变化。比如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因为妇女较多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20世纪末以来,非法和合法移民的大量涌入,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
再如,结构性失业。美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失业现象,也就是经济不景气的阶段,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都会陡然增长。但这类现象会随着经济复苏而自然环节。除此之外,还存在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只要工资足够低,就不存在失业。但这种因循守旧的观点被证明是脱离现实的,比如不能很好地解释结构性失业。一个市场上,经常同时出现大量的失业者,以及缺少符合用工需求的就业岗位,前者的要价无论如何低,都不会被后者的企业所接纳。从事很多行业岗位的工作,所因此掌握的职业技能以及隐性知识对于其他行业的岗位,很可能是毫无价值的。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