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揭秘藻胆体能量转移及光保护机制

2022/11/3 8:46:22  阅读:263 发布者:

作为地球上古老的初级生产者,蓝藻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为复杂生命的出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1。作为蓝藻的捕光蛋白,藻胆体 (phycobilisome, PBS) 能够迅速捕获太阳光,将能量通过PBS内部色素形成的网络传递到光合反应中心2 (1)

1. 藻胆体的大致结构3 (PC: phycocyanin; APC: allophycocyanin; TE: terminal emitter; RC: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PBS中,藻胆素和藻胆蛋白呈共价结合,藻胆蛋白进一步形成圆盘状的三聚体 (αβ)3 或六聚体 (αβ)6,在连接蛋白的作用下,这些圆盘状结构可以组装成PBS的核心 (core) 和杆 (rod),最终形成完整的PBS4

对于PBS而言,向光合反应中心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RC) 传递能量的反应级联是快速而高效的。但光的过度吸收,会对蓝藻造成致命的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损伤的出现,细胞内进化出了相应的光保护机制,称非光化学淬灭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静息态的类胡萝卜素分子OCPO吸收蓝绿光后,会转变为OCPR,结合PBS,导致NPQ的发生5 (2)。虽然NPQ对生物体本身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但会导致细胞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极大下降。理解OCPRPBS能量耗散的机制,对于蓝藻等生物的工业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PBS结合OCPR后发生淬灭6

2022831日,密歇根州立大学的Cheryl A. Kerfeld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ul V. SauerNature上共同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a phycobilisome in light-harvesting and photoprotected states的科研论文,报道了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6.2 MDaPBS 3种不同的构象状态 (3),同时解析了PBS结合OCPR的结构。本文的结构首次提供了PBS处于淬灭与非淬灭状态的结构,同时并结合光谱学研究,提出了PBS可能的能量转移途径,为理解蓝藻中光捕获与光保护机制的理解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3. PBS3种构象状态

研究人员将PBS生物素化后,利用链霉素化的电镜载网进行冷冻样品制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较好的减少样品的优势取向,并增加蛋白的稳定性。PBS核心由3个圆柱状结构组成,即位于上方的T(top cylinder) 和位于基部的B(basal cylinder,分为B1B2)。其中,T柱结合4个杆,每个B柱各结合1个杆。PBS核心由80多条多肽链和72个藻胆色素 (phycocyanobilins, PCBs) 组成,每个杆则包含40个蛋白亚基和54PCBs。完整的PBS共含320个蛋白和396PCBs

在文章所报道的3PBS构象中,有2种是之前未知的,这些构象的主要区别在于与T柱结合的4根杆。在这4根杆中,有2根位置可变,称为可动杆,有2根位置固定,称为静态杆。3种构象整体上可以定义为上-上构象、上-下构象和下-下构象。在典型的、此前已知的上-上构象中,2根可动杆均朝向上方;在上-下构象中,可动杆1根向上,一根向下;而在下-下构象种,2根可动杆均朝向下方,这种状态使得PSB的整体高度下降了100 Å以上。

PBS本身的结构外,文章还解析了PBS-OCPR整体2.7 Å的结构 (4)。在该复合物中,PBS本身为上-上构象。过去的研究倾向于认为PBS1-2OCP结合位点7,但本文的结构发现共有4OCPRPBS核心结合。4OCPR可形成2个二聚体,二聚体中的2OCPR分别结合T柱和B柱。OCPR的结合位点位PBS核心与可动杆作用位点下方,此时可动杆无法向下摆动,因而PBS本身处于上-上构象。

4. PBS-OCPR复合物结构

此外,本文的结构较完整地揭示了PBS中连接蛋白的组成,这些连接蛋白位于核心与杆的腔隙中,作为骨架存在,同时确保色素的取向和间隔合理 (5)

5. PBS连接蛋白整体组成

结合密度图和质谱结果,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此前未知的连接蛋白组分,依据已建立的命名规则,将其命名为ApcG。结构中的2ApcG分别结合2B柱,其C端短螺旋嵌于连接蛋白ApcA的沟槽内 (6)。由于ApcG的位置十分靠近发射终端 (terminal emitter, TE, 见图1),研究人员猜测其可能在PBS的定位以及能量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仍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究。CpcG1从每个PBS杆的中央腔隙中发出,锚定在核心柱状结构的表面,介导杆与核心之间的连接。

6. 鉴定一种新的连接蛋白ApcG

OCPN-端结构域 (N-terminal domain, NTD) C-端结构域 (C-terminal domain, CTD) 共同组成,二者之间以柔性的氨基酸链相连。在OCPR结合PBS之后,NTDCTD分离,结合的类胡萝卜素分子完全易位到NTD中,CTD围绕NTD旋转约220°。对比本文OCPR的结构与OCP的晶体结构,发现NTDCTD柔性氨基酸链上的E174导致类胡萝卜素周围静电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特点或许能够稳定OCPR在其结合位点上的结合。

7. OCP结合PBS以及不结合PBS的结构

在文章的最后,依据已经获得的结构信息,作者对PBS内部可能的能量转移机制进行了推测。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中 (8),任何色素的激发都会迅速地传递到TE,而能量转移的瓶颈位于核心与杆之间。

8. -上和上-下构象中的色素分布以及色素间能量转移情况

综上,减少NPQ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是实现蓝藻作为太阳能细胞工厂的关键。本文所报道的不同构象的PBS结构以及PBS-OCPR淬灭复合物的结构对于蓝藻光利用和光保护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56-4

转自: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