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理性看待中韩贸易关系的变化

2022/11/2 11:07:45  阅读:189 发布者:

中韩两国自1992824日签署建交公报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进步,双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2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623.51亿美元,增长了72倍。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韩贸易中,中方依然处于逆差,逆差数额有所减少。中韩贸易逆差的下降,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与矿产资产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随着中国制造业实力提升,引致中韩贸易结构发生动态调整。此现象引起韩国学术界和政府广泛关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将逐渐推出汽车、造船、液晶显示器、电池、能源等10大主要产业发展战略等。某种程度上,这些产业都与中国存在竞争。基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在亚太的战略企图,我国需要随时关注韩国的相关政策走向,及早重视中韩贸易差额转向的问题,深刻认识此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抓紧制定相应的政策,达到既能持续提升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又能实现中韩经济合作良性发展,使中韩经贸合作成为亚太地区稳定的“锚”。

01

中韩贸易发展历程与贸易结构的变化

中韩贸易发展历程,大部分学者将其归结为三个阶段,即中韩贸易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1年)、中韩贸易高速发展阶段(2002-2014年)、中韩贸易现阶段(2015年至今)。在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对韩国的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农矿类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对韩国的进口主要集中于机电类商品和纺织类商品。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韩双边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双方贸易在稳步推进传统货物贸易的同时,也逐步扩展到了服务贸易领域,中韩贸易自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561日,中韩两国签署自贸协定,并于201512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实施,这一举措成为推动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在2018年中韩贸易总额首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3134.28亿美元。[1]2019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双方贸易有所放缓。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得以恢复,2021年中韩贸易总额达到了3623.51亿美元。[2]

30年的贸易往来,在中韩双方政府不断努力下,贸易水平不断提升,贸易产品不断迈向高精尖。从中韩三个时间节点的进出口商品前5名,可以看出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从韩国进口:1992年,钢铁制品、合成树脂、钢筋、皮革、人造纤维;2011年,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石油产品、合成树脂、汽车配件;2021年,半导体、合成树脂、平板显示器、石油产品、光学仪器。中国向韩国出口:1992年,植物性物质、原油、纤维织物、水泥、煤;2011年,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钢铁制品、无线通信机器、平板显示器;2021年,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精密化学原料、无线通信机器、钢铁制品。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主要从韩国进口钢铁产品、合成树脂和纺织产品等,出口植物材料(饲料)和原油等的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转为以半导体、显示器、电子计算机等“产业内贸易”为主。

由此可见,中韩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率持续提升,至2021年达30%;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近十年间变动较小,维持在4%左右;中韩技术差距逐步缩小。[3]从双边贸易商品品类来看,中韩双边进出口贸易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与化学制品,半导体、芯片、船舶、手机、汽车及零部件等是韩国向中国出口的重要品类,而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已大幅增强。以半导体为例,中国芯片设计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在中低端半导体产品上已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在生产制造原材料领域,据《韩国经济》报道,韩国制造业90%以上的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汽车、航空零部件等核心产业材料从中国进口。这些无不体现着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

02

审慎制定中韩未来贸易政策走向

中国已经连续17年作为韩国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而韩国也是中国第五大对外贸易伙伴,中韩双边贸易关系对双方经济至关重要。此次中韩贸易差额的转向,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需要针对韩国的政策走向,审慎制定中韩乃至东亚的贸易政策。根据韩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反应,以及考虑韩国和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定位,韩国将来会注重产业升级、加强与美国和东南亚的贸易、逐渐降低对我国的贸易依赖。据此,我国应该在以下方面提早布局。

1.加大中韩高科技领域产业链内差异产品的错位合作

继续加大本土企业高科技研发的扶持,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自主创新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有了核心技术,我国才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掌握长期的主动权。以前韩国拥有的优势领域,我国已经迎头赶上,为了保持长久的科技优势,应该向世界先进水平稳步迈进,与韩国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强合作,形成高科技产品领域的产业链,实现中韩在制造业领域的错位发展。比如,半导体在20112021年是中国与韩国互为进出口的主要产品,说明我们双方发挥了产品内不同零配件制造的优势。另外,韩国在电子信息通信和机械工程制造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处于技术领先水平,并且在电子信息通信和机械工程制造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双方应在各自优势领域互为“链主”,寻找产业内的差异产品,增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继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实力,也有助于韩国传统产业的振兴。

2.以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深化中韩贸易合作

随着中国与韩国在技术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中韩双方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制造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中国与韩国在美欧、东盟等第三方市场亦存在较激烈的竞争。在2022年上半年两国出口市场排名中,美国是中国和韩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在两国出口比重中均占比15%以上,是两国共同的主要市场。欧盟亦是中国和韩国的重要出口市场。2022年上半年中国向欧盟出口2778.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韩国向欧盟出口401.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8%。此外,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东盟部分国家在中韩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两国的共同出口市场。[4]可见,中韩出口市场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对此,我国不能仅就中韩贸易谈中韩贸易,应立足东亚优化布局,通过引领区域产业链重构深化中韩合作。

第一,加速摆脱以代工方式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模式,着力提升本土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推进本土企业逐步向区域产业链上游攀升。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日韩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生产的产品处于产业链高端,而我国大多产品处于中低端。在东亚新三角贸易模式中,我国还是在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积极承接韩国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以政策红利吸引韩企在华投资设厂,充分学习和利用来自上游的技术溢出成果,进一步增强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推进与韩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第二,构建与东盟国家“供给—需求”循环关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抢先占领市场,尽量降低韩国把投资和进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转向东南亚。随着我国对东盟国家的产业转移,使东盟国家对中国原材料和中间品供应的依赖性增强,我国出口规模将会扩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得到提升,也会带动东盟当地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推进区域全产业链优化。第三,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提升我国在中韩贸易中的产业地位。中韩两国货物贸易差异大、互补性强。与此同时,随着双方贸易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中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将会冲击韩国高端制造业在RCEP区域内的地位,这将导致中韩之间产生激烈的贸易竞争。我国应充分利用RCEP的优惠政策,通过加大与区域内其他成员国的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链。随着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分工精细程度的提高,相互依赖程度也会加深,最终起到提升亚太经济实力和地区政治稳定的目的。

3.在保持贸易竞争优势基础上平衡国际收支

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建立进口促进体系,为韩国进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环境。扩大进口并不会削减我国对韩国的优势,相反,国家间开展自由贸易是双赢,可以促进产业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

积极有序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直接投资项目收支平衡。引导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加强和对方传统优势领域的合作开发。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改善国际收支可行有效的途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改善贸易顺差的压力,有助于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往来。

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以负面清单模式开展高水平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磋商。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由两国元首于201712月共同宣布启动,是中国首个以负面清单方式开展的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目前双方的零关税贸易额覆盖率超过55%,对两国贸易起到显著提振作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为焦点,其核心涵盖医疗、文化、IT、研发等高层次开放。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将有利于提升双边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目前已位居全球最大出口国,但在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一定差距。为提升服务贸易比重,应该深挖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行业,发挥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提振作用,加大对金融、保险、运输、咨询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中国服务贸易品类较多集中于旅游、运输等,而保险、金融、IT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比较小。我国应加速推进中韩双方就跨境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等议题开展磋商,充分利用与韩国进行服务业领域合作的机会,整合双方资源和市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从不同层面、角度拟定能够平衡本国服务企业竞争力和中韩公平竞争的政策,使双方合作水平达到新高度。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又可以把未来中韩贸易顺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中韩保持良好的竞合关系和亚太的稳定。

注释:

[1]数据来源:《201812月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美元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

[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3]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DI)。

[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一体化水平与我国产业国际地位提升研究”(项目号:20BGJ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自:智库中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