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ERJ(IF=33)| 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李偲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2022/11/1 9:20:28  阅读:271 发布者:

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情况,常发生在创伤、感染、休克及肠梗阻、体外循环手术等临床现象中,不仅引起肠损伤,还因肠屏障破坏后菌群失调、内毒素移位,导致脓毒症及肠外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为肠I/R最为常见的远隔脏器并发症,是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ALI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当前呼吸与危重病领域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参与许多肺部疾病的发生,然而在肠I/R所致ALI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2022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与李偲合作,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iota-derived succinate aggravates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在肠 I/R 所致 ALI 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琥珀酸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代谢产物,通过作用其受体 SUCNR1 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导致肺损伤。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复制了小鼠肠I/R诱导的ALI模型,同时通过16S rRNA菌群测序分析发现,肠 I/R引起肠道(而非肺部)产生琥珀酸的细菌丰度增加,而降解琥珀酸的细菌丰度减少。此外,肠 I/R还可导致肺内琥珀酸的聚集,并且肺内琥珀酸含量与肠道内产生琥珀酸细菌/降解琥珀酸细菌的比值[(P+T+B)/(R+O+C)]呈正相关。

进一步通过抗生素清除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体内荧光素标记实验等技术方法证实:

广谱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的伪无菌小鼠与无菌(Germ-free, GF)小鼠在肠I/R后,其肺内积聚的琥珀酸含量显著下降,肺部炎症与肺损伤显著减轻;

GF小鼠在移植肠I/R小鼠的粪便后肺内琥珀酸积聚、肺部炎症与肺损伤的表型得以复现;

采用携带绿光标记的FAM-琥珀酸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再复制肠I/R模型,发现肠道与肺部荧光信号增强,提示肠I/R期间琥珀酸从肠转移到肺。

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肠I/R期间肺内积聚的琥珀酸来源于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代谢物琥珀酸则是导致肠I/RALI的重要媒介。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临床验证发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血浆琥珀酸水平升高,且血浆琥珀酸含量与体外循环术后反映肺损伤的相关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提示琥珀酸与肠I/R导致的ALI有关。

研究机制(图源自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为了探讨了琥珀酸在肠 I/R ALI 的作用及具体机制,该研究通过琥珀酸体内外干预等实验,发现琥珀酸可促进肺泡巨噬细胞 M1 极化,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和 ALI,且琥珀酸的作用依赖于肺泡巨噬细胞的参与。不仅如此,敲除或阻断 SUCNR1可减轻肠 I/R 导致的 ALI,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琥珀酸通过其受体 SUCNR1 及下游 PI3K/AKT/HIF-1α 通路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和 ALI

总而言之,该研究不仅从“肠道菌群--肺轴”的全新角度揭示了肠源性 ALI 的发生机制,同时率先提出了琥珀酸是急危重患者肠源性 ALI 防治的新靶点,未来靶向调控琥珀酸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或是防治肠源性肺损伤的有效手段。

原文链接:

https://erj.ersjournals.com/content/early/2022/10/06/13993003.00840-2022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