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创新研究(笔谈)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是习近平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特点、重大意义和创新路径,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予以阐释,并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张存达
随着“‘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科学论断的提出,正式开启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代。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也为我们积极探索在“大格局”下和“大阵地”上,运用“大资源”,依靠“大先生”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创新思路。
一、要在“大格局”下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继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在“两个大局”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后,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再次鲜明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因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格局”之“大”,在于既要着眼现在,又要面向未来;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专注自身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立足“现在与未来”的纵向时间向度,思考如何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超长时间线,既要以史为鉴,在深入参观回顾历史中,总结曾经的经验教训;又要立足当前,在体验感叹成就中,发现努力的方向道路;更要着眼未来,在抛出希望期许后,扎实行动,用创新开创未来。另一方面,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横向空间向度,思考如何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将实践教学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中,让学生在体悟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导其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由内而外地增强“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又要注重将实践教学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关键时期的这一伟大战略全局视野中,讲清楚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找到矛盾根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要在“大阵地”上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就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增强社会各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N].人民日报,2018-09-14(2).)教育从来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齐头并进。同样,思政课的上课地点也不仅仅是在教室课堂,还可以在乡间地头、车间工厂、纪念展馆,甚至整个社会都是思政课的教育阵地。对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3.)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特色也在于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和学校教室的场域限制,形成了思政课堂“根据地”、社会大课堂和网络空间等场域的教学“大阵地”。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思政课堂出发,最终回到思政课堂,将思政课堂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用现实中的案例去印证理论知识。因此,思政课堂永远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永备阵地和“根据地”。而筑牢社会“大阵地”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特色,也就是将教育对象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实现内心的真正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的教育已然不能仅仅考虑单一“次元”的空间维度,更要筑牢网络空间云阵地,开拓发展更多维度的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元宇宙”空间,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紧贴当代青少年的思维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要打通“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大阵地,充分发挥“根据地”“大阵地”和“云阵地”各自的优势,将三大阵地彼此贯通、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大思政课”阵地工程体系。
三、要运用“大资源”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习近平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本质上还是思政课。因而,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内容单一,必须在“盘活”我国古今贯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好“大资源”,不断充实并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课由“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成效。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容为王”,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印证相照应、一元主导和多样表达相统一、历史故事和现实成就相贯通。尤其是要注重运用好我们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出席“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开幕式[N].人民日报,2014-11-14(1).)。讲好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建设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等这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故事,让思政课教学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辉煌历史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和开创性成就,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大中小学校要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加强各方协同合作,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专门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通过理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相照应,让抽象的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变得格外具体生动,从思想到行动实现最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
四、要依靠“大先生”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这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大师资队伍在政治上、专业上、教育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依靠拥有大胸怀、大格局、大学问、大视野、大境界、大德品的“大先生”,充分发挥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
首先,“大先生”要有家国情深的大胸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其次,“大先生”要有勇担使命的“大格局”,要坚持始终不忘“为人师”的初心,牢记“引路人”的使命,为党和人民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大先生”要有创新思维的“大学问”,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无穷的探索创新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坚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地讲给学生听。在实践教学中,敢于并善于直面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在解疑释惑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第四,“大先生”要有“三个面向”的“大视野”,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实践教学中做时代新人的“引路人”。第五,“大先生”要有“四个意识”的“大境界”,要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时代、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精心准备和讲授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第六,“大先生”还要有率先垂范的“大品德”,既要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一致、身正为范,给学生以正面的示范;也要在重大事件抉择中甘于奉献,干别人不想干的活,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吃别人吃不得的苦,为学生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兴未艾,必须在“大格局”的把握部署、“大阵地”的坚守拓展、“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和“大先生”的培养提升上下大功夫,沿着这“四大”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构建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框架、操作指南,助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18JZD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3期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