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沈湘平:“大思政课”对师者提出更高要求

2022/10/31 14:09:41  阅读:188 发布者:

“大思政课”创新研究(笔谈)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2022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是习近平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特点、重大意义和创新路径,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予以阐释,并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大思政课”对师者提出更高要求

沈湘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大思政课”就是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突破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大思政课”是一场思政课教育思想观念、工作范式的重大变革,也带来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与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师者不仅有学校的思政专职教师、辅导员,有课程思政意义上的所有任课老师,而且有聘请的各条战线上的兼职教师,还可能有不少进入社会实践环节的临时性老师。“大思政课”之“大”首先体现在视野、格局上。圣人无常师,以贤者、达者为师。走向社会大空间,利用社会大资源,汇聚和形成各方面的大合力,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大作用,正是“大思政课”的初衷所在。与此同时,这些变化也给思政课的师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有师者都必须有更加自觉的思政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政功能。传统上有思政课和非思政课的清晰划分,但是在“大思政课”的视野中,所有非思政课都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有功能区分,但在育人责任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这个一致是非思政课向思政课看齐。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无论教的是什么专业课,“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思政课兼职教师也必须具有十分清醒、自觉的思政意识,不管本职工作是做什么的,作为思政课的师者就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行为示范。

思政课专职教师要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讲好课堂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无疑是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为此,师者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应当加强教学研究,用好国家统编教材,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但是,讲好思政课的“好”在学生看来往往具有比较的性质。以前的比较主要是不同思政课专业老师之间的比较,而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思政课专业老师讲课讲得好不好,还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进行检验和比较。一方面,老师所讲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学生会直接在其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对照、检验;另一方面,学生自然而然会因为兼职教师在政策理论水平、社会知识面、课堂生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对专职教师提出更高的期待,倒逼教师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教法。总的结果是“好”的标准提高了,师者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

思政课专职教师还要做好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一个重要的大手笔,不仅在于要带学生走出去,把兼职教师请进来,而且在于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思政课专职教师真正深入实践一线,实实在在地了解中国国情、社会现实,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精髓与落实的关键。其规定:“各地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教育者本身是要接受教育的。在具体实施中,有关方面会组织相关培训,但教师自身也必须无比珍视这一难得的人生经历和不可替代的、真正沉浸式的思政再教育。事先要多了解机关、基层的运作方式和准备职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结合思政课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在挂职中要全身心投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完成所任之务、所负之责,同时要始终以研究者身份进行细心观察、总结和反思;最终不仅要在实践中使自己增长见识和才干,而且能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调研报告,这对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对改进机关或基层某方面的工作,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思政课专职教师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多面手”。传统上,思政课专职教师讲好校内课堂思政课就可以了。“大思政课”则完全打破了学科壁垒、洞开了象牙塔之门,思政课专职教师需要在一个广阔的场域和诸多的环节中扮演不同角色。例如,不仅要讲好自己的专业理论课,而且要在各专业课程思政中起到价值引导、认知澄清、过程调控、结果评估等方面的咨询、把关作用,发挥一定的专家、顾问功能;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更是要承担方案策划、前期联系、过程组织管理、后期总结提升、全过程生活及安全保障等台前幕后“一条龙”的“无限”责任;在自己挂职、蹲点时更是要完全转变到干部角色。“大思政课”以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实践,确实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了,这也意味着教师更加忙起来了,从策划到总结、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环环相扣,对师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当然,在使“大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的同时,要力避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始终锚定更好立德育人、铸魂育人的目标。这也是作为“多面手”的思政课教师始终必须把牢的。

师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大思政课”提出的这些更高要求,自觉提升与之匹配的素养、能力,才能更好地因应挑战,圆满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成就自己。当然,面对高要求,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完备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各学校也要真正培育好思政教育共同体,让教师有所分工,发挥各自长处。众志成城也要众“智”成城,凝聚内部力量,汇聚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最终达到“大思政课”建设的目的。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3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