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徐艳玲:不懈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规律
2022/10/31 14:09:06 阅读:195 发布者:
“大思政课”创新研究(笔谈)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是习近平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特点、重大意义和创新路径,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予以阐释,并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不懈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规律
徐艳玲
“大思政课”建设已成为中国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方案》具有浓郁的“问题”意识,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中特别强调了“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深化,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这些“问题”或“现象”的背后,是用什么样的“大思政课”建设理念来统摄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工作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规律、如何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效度的问题。“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是“大思政课”建设规律之突出表征,可从根本上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困境破题求解。“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诉求是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步步高”的目标,使党的创新理论从“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最后转变为“认同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大思政课”建设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诉求。
由此,倡导“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导向和原则遵循。所谓“知识”,是“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是大学生能够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所谓“方法”,即在“大思政课”建设特别是日常思政教育的“思政大课”中要注重引领、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学生认识社会、观察世界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看家本领;所谓“境界”,即“大思政课”建设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中要注重情感投入,在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的同时,也凸显“大思政课”建设以情育人的情感力量。只有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的充分交集、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思政课”“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统摄下,人生境界的开拓应该是一条主线贯穿教改始终。“知识”“方法”和“境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并不是说“小课堂”传授的“知识”不重要,而是说“知识”只是“方法”和“境界”的载体,也不是说“方法”不重要,“方法”只能在“小课堂”的“知识”的传授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灵动运用中习得,而“知识”和“方法”都是统摄于“境界”的,这是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或许是《方案》出台背后的深层意蕴。
为使“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建设理念“落地生根”,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成效,在具体的“大思政课”建设实践中,可着力于“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大师资”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像《方案》所明确指出的,在“小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在“大课堂”建设中,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要高度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在体验中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或许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出发点。
二是坚持社会“大课堂”场域中的生活化、仪式化教育方式。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从横向来看,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展开。从纵向来看,不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仪式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体现神圣性与大学生体认感的统一、集体性与大学生归属感的统一、主体性与大学生触摸感的统一,从而真正赋能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或许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归宿。
三是坚持“大思政课”建设效度的积极追踪、动态评估。大学生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全域教育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动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表现为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逐步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如改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模式,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如对党的创新理论产生情感共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现象的态度发生积极的、正向的变化,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这表明“大思政课”建设不是一个闭环,而是循环上升、迭代优化的。这就需要积极追踪,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这或许是“大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3期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