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技术创新方向、均衡技术差距与技术追赶周期

2022/10/31 13:50:55  阅读:185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P89P90

作者:王林辉         董直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摘自《世界经济》20223期,张天悦摘

后发国家创新方式的选择对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与实现技术赶超尤为关键。但伴随着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追赶,发达国家高端核心技术封锁现象愈加明显,仅仅依赖技术引进已无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不同行业由于要素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技术水平与前沿技术的距离亦不相同。不同技术差距的行业如何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方向,如何实现技术赶超,成为后发国家面临的核心问题。

关于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路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应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尤其是利用技术后发优势采用引进模仿的创新方式,能够有效规避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技术更新实现技术追赶。刘小鲁发现,技术引进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HowittAcemoglu等认为,技术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可以使后发国家学习到前沿技术,当模仿创新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后,技术模仿国也可能会出现技术蛙跳,转而成为下一代技术的创新者和领导者。当然,并非所有的技术引进都能对引进国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后发国家引进的前沿技术能否有效发挥溢出效应,取决于后发国家的技术吸收能力。

随着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通过引进实现技术升级会愈加困难。如果后发国家想成功赶超甚至成为新的领导者,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根本性突破,LosTimmer认为世界各国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模仿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是一个缓慢且成本较高的过程,因而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经济增长趋同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只有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才可能成为新型技术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由于技术复杂性和学习成本的上升,与模仿创新相比,自主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更大,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技术赶超。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乏通过模仿创新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或行业,但也有诸多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出现低端技术锁定的局面。

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后发国家技术变迁路径并非一成不变,可能在某一时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但当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则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同时,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非独立,二者可能互为补充。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条件下可能会交替变化主导技术创新方式。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小,是后发国家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当后发国家技术离前沿水平较远时,适宜选择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模式;当后发国家技术水平与先发国家差距较小时,适合选择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创新模式。BasuWeilCaselliColeman则认为,技术引进效率取决于引进的前沿技术与本国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过大或过小皆不利于技术效率提升。只有两国技术差距适度才能使技术引进效率达到最优,但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使技术引进效率达到最优的合意技术差距不同。余泳泽和张先轸利用“北方创新—南方模仿”的分析范式,认为地区创新模式的选择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水平和制度环境等条件。陈凤仙和王琛伟认为不同阶段自主创新和引进模仿创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此外,产权制度、研发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对后发国家技术引进效率也有影响。

本文引入技术创新方向和要素匹配度重构技术创新方向模型,数理演绎技能匹配度、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追赶的动态演变过程,利用中美行业经济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在不同技术创新方向和技能匹配条件下,技术追赶过程和技术追赶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技术创新方向在技术追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技术创新方向下,远离前沿行业、准前沿行业以及总体的技术追赶表现出差异性,并影响技术追赶过程和均衡技术差距。通常远离前沿行业初始阶段模仿创新水平越高则技术进步率越高,技术差距下降速度越快;但在技术追赶后期自主创新投入越大,则技术进步率越高且技术追赶速度越快。而对于准前沿行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越高则越有利于其更快实现技术追赶。(2)在行业替代弹性既定条件下,技能匹配度会改变行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对于远离前沿行业,如果模仿创新占优,技能匹配度更有利于提高行业和总体技术进步率;但对于准前沿行业,自主创新占优时技能匹配度的作用有限。(3)后发国家并非一定能够成功实现技术追赶,通常准前沿行业与远离前沿行业初始时期的技术进步率越小,初始技术差距越大,则技术追赶周期越长。如果中国保持现阶段的技术创新方向,准前沿行业可实现技术追赶,但远离前沿行业无法在短时间内缩小技术差距,因此有必要动态调整技术创新方向以缩短技术追赶周期。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追赶显得尤为迫切。

1)精准评估技术水平。现阶段中国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仍应并重。企业应准确评估自身的技术水平,确定引进何种技术才能用更短的时间缩小技术差距。对于远离技术前沿的行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应重视技术吸收效率,防止盲目与无效引进。(2)动态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发展中国家要依据行业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准确把握世界前  沿技术进步态势及自身技术差距的变化规律,动态调整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研发投入比重,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方向进而快速实现技术追赶。(3)优化劳动技能结构提高要素与技术的匹配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愈加表现出与技能劳动相耦合的趋势,复杂技术环境需要高质量人力资本与之匹配。各行业应依据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需求,建立动态的劳动技能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技术追赶中的关键作用。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