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P81—P82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摘自《学海》2022年2期,武雪彬摘
区域国别研究本来是世界史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文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的很多研究内容也涉及区域国别,这次调整升级为一级学科,可谓是中国学术界的大事。区域研究无论如何是要从基础开始的,这个基础就是历史学。这种学科设置反过来也倒逼世界史等学科转型发展,这些学科要有危机感,认真思考未来发展的方略与路径。
区域是什么
所谓区域,就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或历史传统等诸方面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某个国家或多个国家毗邻的部分组成的广域空间。显然,区域与国家有时重叠,但大多数情况下又是跨越民族国家的,区域之间还有交叉。这使得传统的区域研究中有几个单位显得非常复杂,诸如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其内涵、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
“区域”它是一团重叠的、边界模糊的、有时是交错甚至冲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受到宗教信仰、政治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人口流动以及志愿者组织等因素的影响或塑造。这些广泛领域中的每一种关系都倾向于在该地区产生通常是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群体。可见区域研究是空间不断重组的研究,是流动文化的研究,是移民、物品、思想、信息等“从一个共同体到另一个共同体、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的扩散,有各种各样众所周知的方式借鉴近邻的文化、旅游、贸易、移民、殖民化、征服、书本知识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把经验研究与分析研究相结合,对区域内的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区域的概念,需要研究者发现区域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丰富我们对世界史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我们所拥有的地区知识必须能解释和代表该区域社会进程中真实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国史是区域研究转向的一种尝试,是去民族国家中心化的一种努力。此类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集中研究全球化和相互联系世界中的技术和人员流动的路径和流向。比较研究也是致力于打破区域国别孤立静止的传统研究范式,以宏观视野动态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以及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任何区域研究都要以世界史为基础,都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审视才有其价值。
区域研究的内涵与兴起
区域研究倾向于关注那些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不太被理解或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和地区。它汇集了来自一系列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和这些学科的不同理论方法。它的目标是以生产新的知识来更好地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今,它越来越多地试图解决诸如战争与和平、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生态失衡等跨越区域的全球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区域研究。二战后局势让美国人认识到培养熟知其他区域语言、历史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性。1958年《国防教育法》第六款主要是关于外国地区和语言研究的内容,历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196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第六款的举措就是加强美国的外语、地区、国际教育研究。
美国《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国家资源中心目前有127个外语和国家间及地区研究项目,在该计划实施的五十多年里,国家资源中心培养了大约10万名具有语言和地区专长的博士和30万名硕士,目前拥有9个主要地区研究协会,其成员总数接近2万名学者。
当代区域研究以美国为中心,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和霸权性的。冷战与现代化理论是区域研究的重要背景和理论支撑。区域是特定的、专门的地理空间,同时又与整个世界相对应,特别是与美国的世界霸权相对应”。直到今天,我们谁能摆脱形成于19世纪的现代历史专业概念之“意识形态胎记”,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这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区域国别研究也难逃这种学术藩篱?破除这种不合理话语体系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
区域研究的期刊与队伍
JSTOR是1995年在纽约创办的一家收集英语世界学术期刊为主的在线期刊数据库。笔者按照主题检索到一组数据:历史类杂志共计393种,区域研究共计554种。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CSSCI来源学术期刊567种,其中历史类30种;集刊190多种,其中历史20多种。历史学类学术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中所占比例并不高。
当今美国历史学家的人数大致在2万人。其结构大致是研究美国史以外的历史学家占三分之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统计,全国高校目前有历史教员17716人,这个人数接近美国历史教员的人数,但如果考虑人均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员人数距离学术大国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天的区域国别研究形势更为严峻复杂,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才能承担起这一任务。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环境问题、碳排放问题、毒品问题、移民问题、公平问题等,都离不开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学者进行研究。
区域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理论支撑,知识的流动性很大;追求眼前利益、效益,很少关注宏观规划等。缺少扎实的基础研究,这样的研究之路走不远;如果不培养基础人才,就不会有长远影响;如果不联合其他学科进行综合研究,那在大多情况下是自说自话,新意不足。但“区域研究中心的存续和壮大也正说明,把大学组织视为学科系的单一组合的概念已经不合时宜,跨学科、非学科学术需要得到认知、承认并予以制度表达”。时代呼唤这一学科的出现。
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是一套独特的信条,具有独特的能量,因为这些信条是为欧洲精英最为强大的社会利益而知识化、学术化了的推理。欧洲中心主义从字面上说是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它不仅是一套信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变为一个非常精雕细琢的模式、一个构建的整体;实际上是自成体系的理论;一套高超的理论,是许多历史、地理、心理、社会逻辑和哲学等次级理论的总架构。这一超级理论就是文化传播主义。
另一方面,以往的区域研究中对特定地区的划分总是表达了关于世界如何被缩放和划分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假设。时代变了,我们需要新的区域国别知识。全球化引起了人们对区域内地理和社会文化异质性的关注,在这个时代,理解世界仍然需要理解地方的特殊性,即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理解广义的文化和地方的动态互动。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与偶发事件的不断增加,使得区域研究愈发重要。同时区域研究作为一种消除不同文化间认知偏见的方式,无疑对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解决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崛起,无形之中对现行世界体系造成了影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破除以往区域研究的偏见。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需要新的区域研究,新的区域研究要破除以往区域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也要破除特定的知识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同时要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价值。
未来的可能与路径
对世界各区域进行综合、详细、准确的研究而获得新知是我们解决紧迫国际问题的有效路径。知识并不能保证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但缺乏知识可能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要做好对象区域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语言的基础训练。要做好区域研究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做好区域研究的体制机制工作。要加快区域数据资源建设,倡导开放存取,避免加剧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之间的数字学术鸿沟,想方设法获得研究工具方面的主动权。
区域国别研究是能够兼顾学术与国家需要的战略学科,不仅是区域国家之间相互理解从而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的需要,更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文化赛场的竞争,是展现思想大国的舞台,代表着国家在思想文化层面上重建世界秩序的努力与方向。区域研究亦可将研究国的学术声誉投射到全球,呈现出实实在在的软实力与文化理想。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