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南周书院公众号
经常有学员问,想学好非虚构写作,有哪些书籍可以学习?荐,今天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非虚构写作书单第一弹,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社会、经济以及写作方法论等,建议收藏!
1
《冷血》
作者:[美]杜鲁门·卡波特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冷血》是关于一桩震惊全美的血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细致展开。作者耗六年之长,访尽一个村庄里里外外的所有人,翔实的材料,才写就这如手术刀一样准确又冷峻的文字。
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发行300多万册,并先后被译成25种文字,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引起一场“艺术上的骚动”。纽约书评认为它是有史以来美国最好看的犯罪实录作品。
《冷血》堪称为美国纪实文学的一座高峰,他开创了非虚构小说的新写作类型,真人、真事的可信性加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使非虚构小说从此在美国盛行。
2
《广岛》
作者:[美]约翰·赫西
《广岛》围绕6名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讲述他们在爆炸当天的身体和心理感受、爆炸后他们的所见所闻,还有他们后来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清楚地展现了那一代人的创伤记忆。
作者用清晰、冷静而克制的文字,不仅向读者叙述了原子弹爆炸、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的牺牲和灾难,也展示了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尊严一面。
约翰•赫西是最早践行“新新闻”写作手法的记者,对美国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评选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新闻作品”,《广岛》名列首位。
3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作者:[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科尼利厄斯.瑞恩作为二战期间杰出的战地记者,亲历诺曼底登陆站现场,并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者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4
《拥抱战败》
作者:[美]约翰·W·道尔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道尔的《拥抱战败》出版于1999年,翌年就赢得了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图书奖。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
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5
《城记》
作者:王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城记》讲述了这是在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作者耗费10年时间,共采访50余位当事人,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
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6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汇报的方式描绘了55个想象中的城市。小说的历史背景带出真实存在过的两座城市:忽必烈帝国的都城和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对峙显示了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价值。
卡尔维诺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连绵的城市无限地扩张,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了。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状态,而这种状况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7
《中国在梁庄》
作者:梁鸿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中国在梁庄》记述了河南穰县(邓州市,古称穰城)梁庄(据推测,为梁庄街村)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
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还原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
8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尊崇历史的真相,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14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共情、怜惜,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
遥远如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在面对恺撒遇刺、局势混乱时的犹豫不决;又如极富戏剧性的瞬间,格鲁希墨守成规而造成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以致影响了之后的整个欧洲历史……14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9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作者:[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聚集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共同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本书收录了50多位创作者的经典新得,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每一个环节都有至少一章的详尽讨论,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手边参考书。
10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作者:杨瑞春,张捷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这本《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由杨瑞春、张捷编,集结了南方周末历年来诸多“名记”(李海鹏、南香红、叶伟民、徐楠、曹筠武、柴会群、袁蕾、关军、沈颖、赵凌等)的特稿佳作及其手记,这些作品努力“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留下了一份真正有质量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沉潜到中国底部的记录。
11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美]罗伯特·麦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该书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00。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一百多部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12
《故事开始了》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奥兹精选了十部小说,从冯塔纳到阿格农再到果戈里,然后是卡夫卡、契诃夫、卡佛、马尔克斯……如何阅读他们故事的开头,如何辨析它和通篇的联系、作者怎样兑现他和读者之间的约定,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奥兹的条分缕析下顿显游戏般的乐趣。《故事开始了》是奥兹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中学、大学乃至于博物馆所做演讲的系列讲稿,不单单是写给作家,也是写给学生,写给读者,以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
转自:“传媒见闻”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