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Science子刊 | 研究表明:瘦的女性,心脏功能反而更好

2022/10/25 11:20:22  阅读:155 发布者:

性别二态性的概念是指两性在生殖器官之外的固有的生物学差异。身体组成就是这样一种性别二态性。人体两种主要质量类别的比例,瘦体重与脂肪重量,在性别之间始终存在差异。在整个成年期,女性通常比男性的肌肉组织含量 (lean body mass, LBM) 比例低⁓7 - 10%,而相应的脂肪体重则比男性高。

身体组成的性别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代谢调节。女性对脂肪组织分解代谢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身体组成也可能受到营养方面轻微但普遍存在的差异的影响。每单位体重和身体活动量,女性报告的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略高于男性。与生物学错综复杂的本质一致,身体成分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尽管体脂对健康的广泛和性别特异性影响已经得到了肯定,但LBM在人类生理学中的各个方面可能还处于被发现的边缘。最近的证据表明,女性的LBM和心血管能力之间存在联系。

20221019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David Montero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9)杂志在线发表题为“Lean body mas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onstitute a female-specific relationship”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通过检查了一组健康的瘦的成年人,发现全身和外周心血管参数,包括左心室大小、舒张功能和外周阻力,都与女性的瘦体重有关,而与男性无关。这些发现不受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肥胖的影响。

LBM构成了身体组成的最大组成部分,在健康女性和男性中,占身体质量的⁓55到⁓95%。几乎所有肌肉、器官和液体中的质量,即除骨骼外的无脂肪质量构成LBMLBM的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海军的一名少校首次提出的。LBM被认为代表人体的活性质量,符合经典术语“原生质”,指的是身体的活物质。LBM的主要组织是骨骼肌,与基本的身体功能和代谢结果密切相关。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当用LBM而不是典型的体型参数来调整时,心排血量和运动耗氧量峰值的性别差异就消失了。出乎意料的是,LBM与心脏和有氧能力的密切关系只在女性中发现,而在男性中没有观察到。假设推测,女性低LBM通过与骨骼肌激活相关的外周血管舒张减少,限制了循环输送氧气的能力。如果得到证实,那么主要临床结局的心血管预测因素的调节,例如峰值心输出量和心肺功能,可能被揭示为根本上具有性别特异性。对这种假设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影响。LBM,特别是骨骼肌等易于修饰的成分,可以成为增强妇女心血管健康的有效靶点,因为这一人群对不专门针对LBM的干预措施适应有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在年龄、体力活动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匹配的健康女性和男性中,区域和总LBM与心脏结构、休息时功能和峰值工作能力中心变量的潜在性别特异性和独立关系。同时测定了LBM与体循环总外周阻力 (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 的关系。

该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为年龄 (60±12岁和58±15)、体力活动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匹配的健康男性和女性(n=70)。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仪评估局部 (腿部、手臂和躯干) 和全身 (整体) 的身体组成,研究表明,女性局部和全身体重低于男性(P<0.001),性别间无重叠。女性腿部和手臂LBM与左心室 (left ventricular, LV) 静息内径呈正相关 (r0.53,P0.002),而男性则无相关(P0.156)

1. 女性和男性区域特异性和全身LBM的分布

此外,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容量钳法测量静息和峰值增量运动时的心脏结构、功能和中央/外周血流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女性中,腿部、手臂和全身体重仅与左心室舒张相关 (r0.43,P0.01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LBM和心血管变量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系,发现所有LBM变量与女性峰值运动时左室容积密切相关 (r0.54,P0.001),但与男性无关,并且与女性峰值运动时总外周阻力呈负相关(r0.43,P0.023)。肥胖相关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整并没有改变结果。

2. 男女运动高峰时腿、臂LBM与左室容积的关系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静息和运动高峰条件下LBM的区域测量与循环变量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系。在女性中,将血液输送到体循环的腔室壁是腿部和手臂LBM的功能,而在男性中则不是。同样,肢体和总LBM也决定了女性左室舒张特性。体循环中的血流阻力是女性所有LBM测量的逆函数。这些关联的独立性,相对于其他关键的身体成分测量,表明LBM与女性特有的循环系统功能能力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未来可进一步在实验上证实目前的发现,并为提高女性人群的心血管和整体健康提供见解。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o2641

本文来源:inature

转自:柳叶刀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