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EIC学术交流中心整理自中能传媒研究院及西安交大官微及官网。
01.西安交大,传奇人物加盟
这个十月,西安交大喜讯连连。
月初,西安交大申报的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立项,成为它第一个以化学学科为申报主体获批建设的教育部科研基地,以及获批的第四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前几天,应用免疫学与免疫细胞治疗领域领军人物范晓虎离开工业界,获任西安交通大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
很多人可能对他并不熟悉。范晓虎曾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肾脏移植临床。
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工作期间在小儿血型不合心脏移植的研究方面取得世界级学术突破,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原著论文首次阐明了人类B细胞免疫耐受机制,论证了婴幼儿在移植前无需考虑ABO血型相合的理论基础,引起了国际关注。
如果说,研究中心的建设,将对西安交大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储能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他的加入,将让西安交大在应用免疫学方面再创佳绩。
如今的西安交大,正在多学科全面发展。
02.强者更强
在发展新学科的时候,西安交大不仅没有忘记传统学科的发展,还积极的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交汇,让传统学科与新技术结合,创造出新的成绩。
比如说,电气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我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发轫之地,拥有114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建设的A+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同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流学科,是西安交通大学学科设置最齐全的学院。
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电气学院首创“电气+”发展理念,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建"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电力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与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正泰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汇聚世界一流高层次人才,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
硬实力+多学科交叉的开放态度,也让西安交大的电气学院创作了许多佳绩:
他们不仅攻克了单断口真空开断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特高压交直流套管系列产品;自主研发的GIL支柱绝缘子更应用于世界首个特高压穿江管廊输电工程,高压直流电缆料打破国外垄断,重复可控冲击波为石油、天然气增采提供了变革性技术,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03. 电力发展,不仅如此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的电力事业开始逐渐转型,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根据中能传媒研究院的报告,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亿千瓦。全年发电量增长9.8%,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8%。
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7年稳居全球第一,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
去年,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接连开工,2021年10月中下旬近30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
电力改革,初见成效。但我国的电力发展与转型,仍面对许多问题。
比如,因经济、天气及煤炭价格上涨等原因,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曾出现过部分省市间歇供电的情况。
电力行业需要更多的深耕型人才及跨领域人才进入,为长期发展及转型提供更多的能量,想法与技术。
如果对电力行业有兴趣,并希望进入,或者想要在电力行业做出更大贡献,想让自己的成绩更快地被业界所看到的话,发表论文也许是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的渠道之一。。
转自:“AEIC学术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