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线教师必看:提高教学质量,吃透教材是关键

2022/9/27 17:29:56  阅读:451 发布者:

教师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是教师备课、好课的指引“航标”。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难点,理清教材的结构体系,对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和考量。

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到吃透教材呢?

理解教材,充分把握

阅读文本,这是教师熟悉教材的第一步,也是教师熟悉教材必须走的一步。通过阅读文本才能把握教材的总体要求,然后落实到单元中,最后落实到课文上,一步步理解教材。

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知道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值得学生关注的地方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等等。

当下,有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阅读教材、不阅读文本,仅凭教参照本宣科,课堂毫无生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明确目的,正确取舍

明确教学目的,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正确地组织一切教学活动。

知识点深度、广度适当知识点涉及知识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浅又会浪费时,面太广则显示不出本课特点,而且时间有限,难以在课堂中完成教学,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教学内容,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教学目的,是指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从中分出重难点和一般知识点,再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编排,以保障在有效的课时内,达到让学生不同程度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紧扣教材,合理创新

紧扣教材,首先要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提纲或思考题。学生先看书,教师后讲课,不但易于使学生消化领会,而且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教材中的次要内容和易懂部分,使学生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会。这样做,不但师生双方都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有助于解决内容多时间少、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的难题。

紧扣教材,并不是死抠课本,干巴巴地讲点条条,甚至念一句、讲一句,照本宣读。这样起不到教学的作用,和学生自己看书差别不大,相当于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了学生手中,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的作用,是让老师把课文的内容咀嚼和消化之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以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方式传递知识和引导学习。

但对于教材,还要有既尊重又不过分依赖的心态。因为,所选教材包括古今中外各方面的内容,课文中很可能有不够正确的内容,如果和盘托出,对不恰当的东西不去说明,就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教学除了紧扣教材,还需要在不脱离知识范畴的要求内合理创新。如果我们不以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有趣的内容加以充实与描绘,讲课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枯澡死板,不易为学生所领会。

合理创新,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目的性要明确。补充材料是为了协助教学,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问题剖析透彻,并正确解决教材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离开这个目的去补充材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第二,补充教材,必须防止材料的堆砌。有的教师总想一次讲深讲透,因而不厌其详地补充课外材料,加深教学内容,唯恐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自己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学生学得就越容易。

其实,恰恰相反,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反复领会、反复练习、逐步加深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不是印象模糊,便是一览无余,它从根本上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简单来说,不能照本宣科,简单重复;又不能脱离课本,节外生枝。

如何吃透教材,说到底还需要一线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充分备课,先回归课本,再从课本走出来。以上建议不一定符合所有教师,但希望能对一线老师们有所帮助。转自:“老师成长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