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道路上的嘹亮号角。一百年来的经验和事实证明,党的文艺事业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鲜明体现,是探索和创新文艺变革迈向高峰的指南,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赋予了新时代文艺事业“为人民”“为时代”的重任,更是党领导文艺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应“时代之问”的新实践。
在党领导的百年文艺中,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追随党的文艺路线与方针,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坚持“人民性”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最强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是新时代坚持党领导文艺,坚定“四个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依据,也是文艺工作者回应时代课题的历史任务。今天,作为文艺工作者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领域重铸新的历史辉煌。因而,围绕“文艺事业应努力回答时代之问”,是当今文艺思想领域首要回答的命题。
文艺事业应努力回答“时代之问”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指南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文艺工作者就要自觉意识到正身、修身,将创作热情投入到人民文艺之中,以开启文化建设新征程为己任,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这成为如何回答好“时代之问”的重要依据。其实,关于文艺事业如何回答“时代之问”,在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有明确阐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提出在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时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可见,文艺创作以反映时代精神、书写时代发展为回答“时代之问”的思路极为重要。如是说来,文艺事业与时代息息相关,不仅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也需要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的方式书写时代、书写社会、书写中国。尤其是身处时代浪潮中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这不仅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所决定的,更是党领导的文艺创作必须正视的变化与变革。
从根本上说,哲学社会科学是构成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文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着自己的位置,都是基于“现实”这一变量而给予文艺创作无限发挥的可能,也是文艺创作需要直面的现实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必然要有新思想、新面貌、新气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白居易的诗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阐述文艺创作为时、为事发声的社会功能,正合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立足时代舞台,创作经典作品的实践现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艺创作鼓舞着、激励着、记录着一幕幕重要的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感受着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律动,将国家建设中感人的、动容的故事,以文艺创作表现出来,创作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不仅是时代的感悟,还应是文艺工作者通过时代的自我沉淀,把握文化脉搏,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现实性”“时代性”的统一,在文艺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风貌,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好作品。努力回答“时代之问”,是文艺事业在时代发展中呈现不同面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作指南。可以说,党的文艺事业是在努力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创新和开拓,为党和人民继续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艺应深入人民生活,贴近人民心灵,体现党和人民的共同心声
“回答时代之问”依然有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思考。“历时性”呈现出的是党领导文艺事业一脉相承的足迹,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用百年汗水和崇高革命理想谱写的光辉篇章。从润物细无声的创立,到气壮山河的奋斗,再到伟大的中国梦化为现实。今天,我们重温党的历史,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创作可谓是典型性的集中表达。通常所言,文艺创作具有鲜明性、典型性和独特性。以文艺的形式呈现、传播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主要就是体现这“三性”形象化的典型塑造,借助文艺创作营造出的情境再现,使观者共情、产生“亲身感受”,从而进一步在人民中凝聚起理想信念。“共时性”包括文艺走进党史、走向人民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这是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讲述党的历程,让党史形象生动鲜活,走进人民心里。同时,还包含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力量,这一股股力量,是文艺工作者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从中寻找创作灵感、厚植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层观照,响应“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的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塑造人民公仆形象是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公仆形象”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呈现出新的特色。过去文艺作品在塑造“公仆形象”时往往聚焦于人物本身英雄化、榜样化,以此高歌党员干部的形象、树立人民心中的丰碑。在新时代,文艺创作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民性、时代性特征,在描绘党员领导干部时,“公仆形象”更加注重以小见大的细节刻画,用真情走进民心、感动民心的情感传递。以焦裕禄的形象塑造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几代人的印象中,焦裕禄这个名字一直是以榜样的形象而存在,由焦裕禄为主题创作的文艺作品表现的是焦裕禄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楷模形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文艺创作依此将焦裕禄的形象、精神与人民生活拉得更近。榜样人物清风式的刻画在电影作品《我的父亲焦裕禄》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影片以女儿的视角叙述焦裕禄作为父亲的暖人形象,焦裕禄不仅是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生活化的故事情节和平凡式的人物塑造,使人物以平易近人的形象走进人民的心中,让人们感受到焦裕禄的精神是贴近生活的,影片分别从焦裕禄有情、为民、无私等“关键词”串联起一个个真实的焦裕禄形象与焦裕禄精神,感人至深。
为英雄立传,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塑造承载国家希望的民族脊梁形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气质”的生动写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西侧广场上,一组组群雕特别引人注目,名为《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的五组雕塑庄严矗立,气势恢宏。《旗帜》由党旗形象与台阶组成,用坚硬的雕塑展现柔软的旗帜,实际上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背后的坚韧力量,雕塑的永恒感、凝固感、丰碑感与旗帜呈现出的迎风招展、指引前方的律动感在作品表达中相得益彰。《信仰》展现的是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作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71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真实存在的共产党人,以群像人物一致性地庄严举起右手为定格,用12个场景中的宣誓形象,集中塑造于群雕作品之上。《伟业》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事业理出一条以工农联盟为基石,走向新时代的情节为叙事线索。作品选取的人物有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少年先锋、运动员、党员干部等,而人物组合构成的勇往直前的迈进瞬间,却成为整个作品的视觉引导,展现了新时代立于不同岗位的平凡人有着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共同心愿。《攻坚》共刻画67位人物,以12个曾经感动国人心灵的历史事件来讴歌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和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追梦》作者赋予雕塑作品的创作思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由此塑造了73个人物形象,涵盖56个民族、14个职业代表、少年儿童,鲜活、真实、善良、美丽、怀抱希望,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展现,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塑造。正如《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这五组大型群雕作品呈现出的新时代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奋斗者形象,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通过创作、写实,自觉回应着时代课题。
锐意进取的时代先锋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引领新的伟大社会变革为己任的担当。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时代先锋形象,多以反映伟大时代精神,描摹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一大批影视剧作品将一群群改革攻坚者的时代先锋形象以大众化、生活化、基层化的样式搬上荧屏。诸如,叙述基层青年党员故事的《我们的新时代》、描绘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山海情》、书写乡村振兴美丽答卷的《三泉溪暖》《温暖的味道》《经山历海》、关注航空工业的《逐梦蓝天》和展现火箭军青春风采的《号手就位》,以及以“时代楷模”黄文秀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故事原型的《大山的女儿》、新时代女性投入振兴乡村建设的《幸福到万家》、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县委大院》等,这些作品将各行各业的人物立体化,汇聚成新时代的先锋形象,将“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的事迹与时代变化相互成就,通过作品传递温暖民心的精神图谱。文艺作品塑造的人民公仆、民族脊梁、时代先锋的形象,相加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这正是文艺作品“回答时代之问”的生动体现,这些艺术形象以真实、可感的细节刻画,将时代精神、人物精神、民族精神传入人民心灵。由此,文艺回答好时代的课题,即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为人民、为国家描绘出一幅幅立于时代之巅的精神画卷。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文艺工作者以敏锐的艺术视角提炼出时代的精神与内涵,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回应当下,聚焦现实问题,扎根人民生活,书写国家、书写时代、书写人民,以此创造出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产生创新突破。
结 语
回答“时代之问”,其重点在于直指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特别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文艺创作由“小我”即纪实展现单独个体的艺术表达,到“大我”即书写和记录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以经典化的作品回答时代之问,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命题,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这是文艺回答时代之问的正确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贴近人民生活、与时代同行的艺术作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的品格与传承,可以说都是让文艺创作抓住了时代最为紧迫的问题,让时代课题在艺术表达中得到最生动的呈现。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答“时代之问”仍在不断继续。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历史使命,应该扎根中国广袤大地,以人民的视角、踏实的态度,挖掘蕴含在党的文艺方针与百年文艺创新实践中的内在逻辑。文艺创作当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感知当下人民生活的真情实感,创作出有灵魂、有温度的时代作品,回应时代课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20)阶段成果】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