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团队共进
2022/8/17 14:28:28 阅读:152 发布者:
对于研究生新生来说,顺利融入科研团队是读研生涯的重要一步。尤其对于大型的科研实践来说,单打独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个人和团队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合作模式。笔者拟从本人参加2019年度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的实际经验出发,和各位读者分享融入科研团队的几点看法。
2019年度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2019),是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主持设计的学术调研项目。在本次的调查研究实践中,西南交通大学亚洲文化与公共治理中心团队顺利完成了西部地区调研工作。在这期间,我作为团队采样测绘组成员,从接受培训、到赴云贵川渝地区绘图,再到入户调研,有幸参与了调研项目的全过程。在这期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良好的团队沟通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团队日常的建设和沟通。而为了实现团队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就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
【制度化的学习平台是保障沟通的前提】
制度化的学习平台是科研团队保障沟通、齐心合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制度化的学习,团队成员就如一盘散沙,团队行动就会南辕北辙。只有在制度化的学习平台之上,团队成员才能够接受最系统的训练,扎实基本功,掌握学术前沿,为日后的科研实践创造条件。我们的团队尤其注重制度化的学习以及定期的沟通交流: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学界前沿,我们有外文文献读书报告周会,在提升外语能力的同时夯实理论基础;为了提高最新的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我们组织了开放性的python工作坊,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并在学术课题中得到实践和锻炼;为了给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学术文章把关,我们有学术文章讨论会议,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切磋来打磨合格的学术作品。常态化的学习平台促使我们积极钻研,主动沟通,培养积极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些日常学习中积攒起来的沟通交流经验,在科研实践中就可以迅速外化为高效的团队交流合作。正是在这种交流合作模式中,我们保证了沟通的即时性和高效性,遇到问题时总能够得到解决,保障了调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互补型的团队建设是促成合作的基础】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互补可以达到系统功效增值、结构优化、整体和谐的效果,科研团队的建设也是如此。在团队中,互补型的成长模式往往能增进团队交流、促成团队合作。我认为,这大致包括了能力互补、旨趣互补、资源互补和职责互补等方面的内容。
能力互补是指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经验、特长、性格等,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面对同一问题,每一位成员都能以自身的能力为依托认识和解决问题,从不同的维度支撑团队,推动团队的前进。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团队看作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而问题的沟通与解决更像是雪球滚动前进的过程,只有团队成员提供了各方面的能力与支持,这个雪球才能得到更积极的反馈,才会越滚越大、越滚越远。如果团队成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那么他们的沟通交流往往只是在相似的纬度上延伸,也就难以保持球形滚动的快速前进模式了。
旨趣互补是指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科研追求,甚至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往往提出更为有趣的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起到1+1>2的效果。科研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随着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发展成为新的趋势,真相往往存在于多种观点的互补之中。以本人所属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来说,随着社会制度、社会心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变迁,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课题往往不再是某一学科可以单独分析的了,而是需要计算机科学、传播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本人非常感兴趣的网络政治研究本身就涉及政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数据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多与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团队的成员各有不同的科研兴趣,比如本人主攻政治传播,我的同门则深入研究政治文化,我的师妹对政治参与很有见地。当我们一起探讨网络舆情治理的时候,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就会成为我观察问题的另外两个独特视角,为我的研究增添理论宽度和深度。
资源互补是指团队成员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本、知识面以及信息渠道,通过资源的共享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从而达到团队共进的目标。科研团队的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团队成员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源支持。由于每个人信息面和关注度的有限性,往往不能及时把握住许多优质的学术科研资源。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间的资源和信息流动就显得非常必要。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学术会议、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等的共享,资源共享的方式包括线下沟通和线上交流。与此同时,资源共享也是问题共享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补,可以在科研团队中创建积极向上的交流合作氛围,共同助推团队的发展。
以上三点是科研团队成员建立在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互补模式,职责互补则是团队成员基于以上所讲的能力、旨趣、资源方面的差别,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分别胜任不同的科研任务,从而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最大化团队战斗力的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重大的科研实践项目往往工作复杂,人员较多,在关键位置上需要具有一定领导力和较强沟通能力的团队成员负责,协助团队老师共同管理。而在具体的调研工作中,则需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队长以身作则,带领队员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我本人就属于后者,工作干劲十足但是管理能力比较欠缺,因此一开始我就主动请求担任采样测绘员赴各地进行测绘采样,同时协助其他高校完成测绘工作,最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激励性的交流沟通是保持活力的关键】
本次科研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圆满成功,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老师和同学之间、队长和队员之间的激励性沟通。社会调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着多个层级、多个节点的工作,每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为了保证各环节始终走在正轨,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团队上下一直保持着激励性的沟通,在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与行动指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支持大家主动解决问题。在漫长的暑期科研实践中,各种难以克服的障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一点一点地蚕食团队成员的意志力,如果团队上下不能及时沟通,有效化解,很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蔓延,这对于严谨的科研实践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帮助成员克服调研中后期可能出现的消极怠惰情绪,防患于未然,队长们主动和大家交流沟通,并积极组织团建活动,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和积极性,较好地保证了团队整体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当中,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可以独当一面、灵活应对,创造性地解决了调研期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保障了调研实践的顺利收尾。
除了以上三点,要想与科研团队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同样也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培养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此外,工作之余的集体运动和团建也是促进团队交流、增进团队合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此次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的科研实践,我深切地意识到团队之于学术科研的重要性,而只有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模式,才能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科研团队的共进!
转自:中国研究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