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规约性: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底色属性

2022/8/17 11:46:39  阅读:235 发布者:

2018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的科研规范体系,以解决长久以来科学研究中出现的违背科研道德的现象。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新生儿”,这一文件对其更具有规约意义和指导作用。因为,在漫长而又艰辛的科研道路上,这种科研诚信的规约性,就像是开车过程中的“交通规则”一样,唯有长期遵守,才不会触犯基本的学术规定、学术道德,才有可能融入浩瀚深邃的学术宇宙,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远、走得稳。换言之,这种“交通规则”式的学术规约,具有鲜明的底色意蕴,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抹掉,理应将其作为研究生进入学术领域的“入门教育”。所以说,研究生要想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首要地便是学懂弄通做实这种具有规约性质的底色属性,并在学术研究中自觉遵守。

规约性为何是底色属性

所谓规约,简单地讲,是指经过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学术规约,则是指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们经过长期探索所形成的,必须遵守的学术准则、学术要求、学术底线等。将这种规约性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底色属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规约性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创新的学术规约是明确而具体的。比如在话语的表达与运用上要选择与本学科相同的话语体系;在选题中要符合学科属性;在论证的进程中要确保逻辑严密、灵活多样;在引用和署名上要做到真实、准确;在道德的遵循中要与社会基本公德相一致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所必须遵循的,其构成了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一言以蔽之,“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的基石,是学术发展的生命线。把握住这个生命线,学者的学术生涯才会更辉煌,才可能产出理想的学术成果。”

规约性是研究生成为学术新秀的核心要素

学术规约是作为学者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研究者能否成为本学科、本领域杰出人才的核心要素。初入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更需要具备学术规约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一方面,掌握基本的学术规约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必备素养。另一方面,遵循学术规约条件下取得的学术创新,才可能被学界和同行所认可。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如果在程序上不规范、结果上不准确、道德上不清晰,学界对这些研究成果是很难认可的,一个有学术污点的人,只会被学界所鄙弃。

规约性是研究生进入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当都会有各自的基本规范要求,只有遵循这些基本要求,才可能深层次融入这个领域。研究生作为学术新人,想要尽快融入学术共同体更是如此。美国学者托马斯曾有过一个经典论断,他认为学术范式“主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的”。这里说的范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规约,这种规约源自长久以来诸多学术前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所形成的,大家都认可的共同的准则,从事学术研究不是要打破这些准则,而是要在遵循这些准则的基础上全面地融入学术共同体中,与学术前辈一起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因为共同遵守的学术规约,研究生才可能在各自的领域讨论相近、相亲、相连的学术论域,才使得人际对话、科际对话、代际对话成为可能。

应该遵守哪些学术规约

技术规约

所谓技术规约,主要是指科研中,研究生在研究技术层面需要遵循的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性规定。通常情况下,研究生最需要遵守的技术规约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研究及论证方法的规约。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及论证方法的规范性是摆在首位的。现实中,有一些研究生为了得出“漂亮”的数据,在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使用,丧失了数据的本真意义;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中,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有时候存在选用不当的情况,比如本需通过逻辑推演证明其科学性的地方却选择了实证分析,本需实证分析的地方却又转向了理论等。其二,话语表达的规约。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话语范式,这是各学科相互独立的特有标识。因此,研究生进入某一个学科后,首先就是要学会说这个领域的“官话”,唯有学会这种学术“官话”,才可能听懂别人在讲什么,才可能向别人讲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同时,话语表达的规范还要求研究生在遣词造句上要准确、精炼,不能望文生义、胡编乱扯。其三,注释及署名的规约。注释和署名都是从最终成果的角度来说明技术规范的问题。就注释而言,凡是涉及引用的地方一定要注释,注释了就要准确真实,在注释的质量上要坚持高精尖,在数量上要确保适可而止。就署名而言,研究生的成果大多是与导师合作,在署名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根据对研究的贡献署名,不能因为评奖学金、升学、就业等因素而出现署名不实的情况。

内容规约

所谓内容规约,主要是指科研中研究生在研究内容层面需要遵循的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性规定。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其一,研究内容的真实性规约。这是指,研究生所开展的研究,既要是一种“真”问题研究,还要是一种“真”研究。前者更加强调要根据理论和现实中的“问题”来选择研究的“主题”,扣住“问题”是研究的真谛和精髓;后者更加强调在研究的进程中要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扣住所要研究的内容展开研究,不能由于自身能力和研究难度等方面的因素而弄虚作假、应付了事。其二,研究内容的赓续性规约。研究生作为新生研究力量,在研究中往往需要大量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寻找灵感与突破。所以说,研究生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一种继承性研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有“理论良心”,尽可能地吸收和消化前人所积累的理论财富,不能简单而又随意地全盘否定前辈,更不能污蔑、污化既有理论。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盲从,而是要在理性思考中,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道德规约

所谓道德规约,主要是指科研中研究生在研究道德层面需要遵循的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性规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学术研究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学术研究缘起于现实社会,在取得成功之后又会服务于社会,因此,科学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术研究是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的,因为其一旦违反就不能服务社会,就与原有的研究初衷相违背。沸沸扬扬的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便是最好的佐证。研究生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尚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在研究中时时刻刻以社会道德规约自己,确保一切研究活动尊重于人、服务于人。其二,学术研究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代发代写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既会降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又会污化学术氛围,影响整个学界风清气正的环境。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杜绝违反学术道德的不良现象。

如何自觉遵守学术规约

学懂弄通学术规约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实践中自觉遵守各种学术规约,以利于我们提升学术素养、创新学术成果、成为学术新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自觉遵守学术规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从我们自身出发,做到主动认知、真心认同、严格践行的统一,将各种具体的学术规约落实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动学习学术规约

学术规约,不是空洞无物、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存在,而是有着明确条文规定的现实要求。要想自觉遵守学术规约,首要地便是明白、了解、知晓具体的学术规约有哪些。因此,主动学习学术规约,也就成了我们自觉遵守学术规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各高校自主印发的《研究生手册》《研究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实际上都会对研究生所需要遵守的学术规约有着较为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些规定,都是需要仔细品读、主动学习的关键材料,切不可放任不管、不当回事。现实中,总有一些同学认为要想尽快进入学术共同体,关键在于出“成果”,认为导师和管理者会成为自己学术规范的“把关人”,甚至放松了对学术规约的主动学习。这种情况于情于理都是不对的。学术能力的培养就像是“学驾照”,导师作为“教练”,即便是教会了研究生“开车”的技术,但是如果学生自己都不知道“交通规则”是什么,在“开车”的过程中也必定屡屡受阻。所以说,研究生必须主动学习学术规约,使得自身在开好“学术之车”的进程中,不出现“交通事故”。

真心认同学术规约

只有当一个人真心认同某一种理念的时候,才会觉得它是对的、合理的,才会自觉遵守和践行,对学术规约的自觉遵守也是如此。主动学习相关学术规约,只是第一步,而后还需要在学习基础上对其真心认同,以便于最终在实践中严格践行。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真心认同?怎么才能做到真心认同呢?所谓真心认同,是指从内心深处认为学术规约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必要构件,与自身的发展休戚相关,其是合理的、正确的,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遵守学术规约之上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违学术规约。要做到认同学术规约,我们关键要做到两点:善思慎独和体验感悟。一方面,是要善于思考、谨言慎行,时常将学习到的学术规约反复思考其合理之处、深层意义,使其内化为头脑中的价值遵守;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在学术研究中体验和感悟学术规约的重要地位、科学价值、基本要求等,通过增强对学术规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来强化认同感。

严格践行学术规约

荀子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实践中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研究生所需掌握和遵守的学术规范更是如此,因为学术研究中的学术规范,仅仅通过理论上的认知和认同,只能对其进行大致“画像”,真正的自觉遵守,是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具体来看,就是要在学术实验中,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技巧和方法,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准确、有效,能够合理按规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就是要在数据的记录、收集、分析、组织、处理和运用中熟悉对各种操作软件的使用,维护数据的真实面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就是要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掌握各种论证方法、话语表达和注释引用等,形成符合学术格式的学术成果。诸类要求,数不胜数,究其根本,就是要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严格践行学术规范,提升遵循学术规范的自觉性,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转自:中国研究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