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生应学会与导师沟通

2022/8/17 11:43:50  阅读:157 发布者:

读研不只是做科研,还涉及和导师相处、沟通。如果师生沟通顺畅,那么研究生的科研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沟通能力很重要。我常对学生说,做科研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实验结果好坏,都要如实汇报。另外,学生的职业发展、时间安排、心理困惑有可能和科研发生冲突。师生沟通不畅会造成彼此的不快,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沟通不畅,会使师生彼此都难受

我曾经收了一名从我们系别的课题组转过来的博士生。在他正式加入我的课题组之前,他的导师告诉我:他的沟通能力不行。不过你多一个帮手也好。当时我心想:只要学生埋头苦干,不会说话也无伤大雅。

但是他进组后,经常往外面跑,我电话联系不上他。回到学校,他又说他一不小心,把他父亲的车钥匙带到了学校,于是想把车钥匙送回去。他不但顶嘴、说谎,还对我恶语相向。他的种种行为使我倍受煎熬。他读了三年,肄业了。

后来我又收了一名学生。一天晚上我打电话问他科研进展,他说这篇论文整不出来了。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说出根本的原因。后来当面谈话时,他承认对数据做了不好的事情。为此,他失眠,想到此事还会呕吐。

我谢谢他告诉我实情,并说:既然论文没有发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我不会追究此事(也怕他有极端行为),但请他以后别这么做。他怕毕不了业。我对他说:有我亲自指点,学生只要认真做实验、写论文,不可能毕不了业;毕业时找工作也不难。我花了很多时间劝他,他振作了一些。可过段时间他遇到实验困难,或者我让他反复修改论文,他又承受不了了。他不接我的电话,也不回我的电话。他选择了退学。

我曾招收了一名两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第一次见她,就觉得她很优秀。然而,她进校后,就复习托福、GRE的事儿和我发生矛盾。她流着泪不说话,就像一个蚌壳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她虽然开展了实验,但对我心存隔阂。到研二快结束时,彼此才打开心结。但这时,她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和培养方案要求的相关企业实习,也没有找工作,就申请延期毕业。毕业前夕,她对我说:如果当初跟您有很好的沟通,我想您不会那么不开心,我也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听到这话,我心中充满惋惜之情。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读研不只是做科研,还涉及和导师相处、沟通。其实作为导师,我很累——平时花了很多时间和学生沟通,既要指导学生做科研,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曾说,如果研究生没有那么多事儿,那么他们的科研效率能大大提高。那么,研究生究竟要怎样和导师相处或者沟通呢?沟通什么呢?

如何与导师沟通

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就要和老师进行沟通。很多学生脑子里没有概念,他们只要能录取,怎么都行。进入课题组,才发现导师既不提供科研点子,也不及时修改学生的论文,甚至让学生做杂事。其实,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就要问清楚:自己进课题组以后做什么课题?做这个课题,需要哪些知识储备?要用到什么仪器?是把样品送到校外机构测试,还是实验室就有完备的测试条件?课题组的理念是什么?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还是以做企业研发课题为导向?如果做企业课题,那么是否还要另外做一个基础课题?研究生达到什么要求才能毕业?导师的指导风格是怎样的?是每天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学生的头顶,还是放养?学生是需要每天签到、朝九晚十,还是能自由安排时间?课题组是集体劳动,还是每个学生做一个课题,并拥有第一作者署名?读研期间,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实习和找工作?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前,有权向老师和其他学生了解情况。了解这些,今后将避免很多麻烦。

学生在确定导师之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亲身实践、问导师、问课题组别的同学),进一步掌握导师的行事风格。有的导师对学生不放心,希望学生经常向他报备科研进展和寒暑假安排,那么你就得主动地向他汇报。有可能他听了几次汇报,对你放心、满意了,就放手让你开展科研。还有的导师忙于各种事务,希望学生别去烦他,那么,你就想一想自己能否较为独立地做实验、写论文。学生遇到困难,可以主动找老师,也可以问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还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如果学生觉得导师的行事风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进展和职业发展,那么可以坦率地找导师谈一谈(我接下来还会谈到这一点)。但要知道,导师的脾性不会轻易改变。研究生如果改变不了导师也换不了课题组,那只能适应环境。读研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学生没有时间纠结,只能往前看,努力完成毕业论文。

要阶段性地通过坦诚对话核查学业进度是否合理,阐明师生彼此的期望值,明确下一步怎么做。导师会阶段性地给学生提供反馈。有时候导师频繁给出反馈(比如一天到实验室催问五次),这可能是因为他对你的科研课题很感兴趣,急需得到好的实验结果。也有可能学生的科研进展很慢,导师非常焦急。你应该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及时整理数据,向导师汇报。有时候你吃不准导师对你的科研进展和行事方式是否满意,那么就应该直接问导师,希望得到反馈。有一次我在课题组微信群里狠狠批评了一位学生。第二天,她找我谈了一个上午。她说她本来可以找个地方独自静一静,但她想还是要找我坦率沟通。我们梳理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了下一步怎么做。

学生不同意导师的某些做法或者有自己的诉求,要勇于沟通。很多学生在网上说导师不及时帮学生修改论文或者导师让学生干杂事,但这些学生忽略了主动找导师沟通。其实,大多数老师都是讲道理的,研究生也应该讲理。对于导师的不合理要求(比如要求你经常给他的小孩辅导功课),该拒绝就要勇敢拒绝,而不要被迫答应后,心里很不爽。记得我以前读硕士时,曾写了一篇综述,当时课题组一位小老师让我把另外一位老师的名字加上。我不情愿,就对他说能不能不加别人的名字。他尊重了我的意愿。后来我自己成了老师,一开始不同意硕士生参加暑期实习,但一位硕士生多次找我沟通,说如果不去实习,不但找不到好工作而且将来找工作时会消耗更多时间。虽然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说辞,但我还是同意他在研二暑假参加实习。

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便达到好的效果。鹏飞是我和我们学校化学系一位教授联合培养的一名博士。他在化学系导师的实验室合成催化剂,利用化学系公共测试平台测试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使用我实验室的一套催化装置测试催化性能。有时候,鹏飞会主动向我汇报工作,说他得到一些有趣的实验结果,这些数据可以整理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现在需要用我的催化装置补测几个数据,只需要两三天时间。想着我自己的学生用这套装置短时期内还出不了一篇论文,我就让鹏飞插队使用我的装置。鹏飞总是这样积极争取。他做得多,发表论文、拿奖学金也多。毕业后,他去了一所世界顶级大学做博士后。

而有时候,学生不会说话,我很不高兴。我对学生催得紧了一点,一位学生顶撞说:你对学生要求这么严,但为什么课题组学生没有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杂志发表文章?我让学生补做实验,有的学生说:别人不做这个实验,论文不也发表了吗?如果做了这个实验,文章能发在更好的杂志吗?

事后想一想,科研能力是一种硬实力,而沟通协调能力是一种软实力。有的学生(比如鹏飞)既会做科研,又会和导师沟通。有的学生会做科研,但不善于和导师沟通。有的学生不擅长做科研,但善于和导师沟通。而有的学生既不擅长做科研,又不善于和导师沟通(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

虽然很多人还不明白软实力也很重要,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不断跌倒之后吸取教训——毕竟,现实摆在眼前,适者生存!

转自:中国研究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