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很多新进校的硕士生忙着找导师,也有些学生早在参加推免面试、考研前后就已经联系好导师。不料,加入课题组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学生可能进退维谷,苦不堪言。不得不说,选导师真的有讲究!
考虑研究方向和课题
很多人会首先考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我认为,对于那些毕业后不准备深造的学生来说,纠结于“课题有没有前景”是没有意义的。课题对于大多数硕士生来说,只是把他们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木筏”,学生毕业后大概率不会再和硕士期间研究的课题产生瓜葛。很多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本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环境专业毕业生去做电商或者企业HR。假设有些环境专业的硕士生想进企业成为环境、健康、安全工程师(EHS)或者想进环保局当公务员,那么他们需要的是本专业的硕士文凭,用人单位不会纠结于他们在校期间研究水处理还是大气污染控制。因此,一般的硕士生只要自己对导师布置的课题不反感,并且能顺利地把科研做出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可以了。
当然,研究方向和课题并非不重要。想进一步深造并终身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需要定好长期的研究方向并选择具有潜力的课题。其他的研究生也需要思考:自己在本科期间的研究基础能否用于读研期间的科研?比如,一名学生在本科期间从事光催化研究,那么他在读研究生时,可以考虑挑选光催化课题,这样他不但能很快“上手”做研究,而且后期能腾出时间参加实习、找工作。试想,如果他“从零开始”学习生物传感器或者量子化学计算,那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上手”啊?诚然,学习新知识很重要,但读研时间这么紧,不准备深造的学生也要通盘考虑自己的学业进展和职业发展,尽可能“求稳”,确保“两头都着杠”。
考虑师生能否“匹配”
除了研究方向和课题因素,选择导师的关键考量在于师生能否“匹配”。
第一,学生将来就业、深造的倾向是否能和课题组“运行模式”匹配;如果不一致,那么能否找到平衡点。课题组有一定的运行模式⸺做研究、取得科研发现,并发表科研论文、申请科研项目。准备在毕业后深造的硕士生往往更能把心思放在科研上,也不需要参加那些和专业培养关系不大的自选实习,他们的目标往往契合课题组整体目标。而如果硕士生不准备在国内读博士,那势必需要花很多时间参加自选实习、找工作或者复习英语、申请出国,这有可能和课题组的运行模式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导师会体贴学生,而有些导师更多考虑课题组的生存发展。平衡点放在哪里,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幸福和前途。
第二,学生的基础、能力能否满足导师的学术标准。有些导师急切地“抓”学生来“干活”。他们“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一下子招了几个学生,又对学生提出极高的论文发表要求。比如院系要求硕士生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而有的导师提出硕士生要在高档次SCI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在管理学当中,一个人是否有积极性做一件事,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是否匹配。如果目标太高,人会感到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就没有积极性。而如果目标太低,人会感到很没劲,也不会有积极性。能使人发挥出最佳水平的情形,是“跳一跳摘桃子”。
第三,师生的行为模式是否匹配。DISC行为模式理论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支配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健型(Steadiness)、服从型(Compliance)。这不是说一个人只可以具有一种行为模式,而是说一个人在通常情况下主要表现出一种行为模式,他同时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其他行为模式。并且,人在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调整行为模式,例如支配型的人遇到支配型的领导,可能会暂时转变为服从型。有很多支配型导师非常强势,课题组能够与他和谐相处的学生普遍是服从型学生,而不是支配型学生。学生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么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和导师面谈时要问清楚四个方面
每位导师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研究生在进课题组之前就要找导师问清楚。
首先,要问清楚导师的培养理念和毕业要求。有的导师以培养科学家为己任,有的导师认为学生只要达到院系的毕业要求即可,还有的导师会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比如院系要求学生发表一篇论文,该导师要求发表两篇论文,但如果学生最终只发了一篇论文也可以接受。得到导师的回答后,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导师提出的毕业要求远远超过院系要求,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标?不要逞能说自己就是要做科学家。当自己的能力和导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时,最终矛盾会爆发。
其次,要问清楚导师对学生日常时间安排、实习、找工作有什么要求。有的课题组要求学生每天“打卡”、签到,甚至在办公室安装了摄像头。有的导师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管理时间。当然,学生在需要找导师讨论时,导师也有可能不在办公室。每个课题组都会对学生寒暑假休息的时间进行规定,区别会很大。就业也是学生的人生大事。有的导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自选实习、找工作,也有的导师同意学生在取得较好科研进展之后参加实习、找工作,各个课题组的规定有很大差别,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非常大。
再次,要问清楚:如果进这个课题组,那么具体研究什么课题?研究的模式是什么?是学生在实验室合成样品,然后把样品送给校内外测试机构,请别人测试,还是学生需要自己做所有的实验?学生是使用电脑分析现成的数据,还是得花几个月的时间,到校外采集数据?是一开始跟着课题组师兄师姐做实验,然后再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还是课题组一群人像“生产流水线”一样每个人负责一小块研究,最终导师将论文“按需分配”?论文由谁来写?
最后,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也要见机行事,即根据导师的性格脾气和谈话时的气氛来决定自己要不要提问、以何种方式提问。比如,有的学生一见导师就问每个月能拿到多少研究生补助,这会让导师觉得学生很冒昧。也有的学生和对象“异地恋”,就小心翼翼地问导师:自己多久能和对象见一面?遇到这种问题,有的导师会故作开明:“这是你们的事,我不管。”也有的导师会觉得有些尴尬。
侧面打听,避免进“火坑”
除了和导师谈话,还需找知道“内情”的师兄师姐聊聊几组问题。
第一组,关于毕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导师提出的毕业要求,课题组学生都能达到吗?学生以往都按时毕业吗?如果没有按时毕业,那么原因是什么?他们在毕业前能有多少时间参加实习、找工作?毕业后去向如何?
第二组,关于科研和日常安排的问题。科研点子一般是导师给出,还是学生提出?论文是学生写初稿、导师修改,还是导师亲自撰写?导师改论文快吗?学生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的时间比例是怎样的?平时需不需要“打卡”、签到?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导师会不会反对?周末和寒暑假有多少时间可以休息?
第三组,关于导师的特点以及学生和他相处的注意事项。导师的指导风格究竟是怎样的,是放养型,还是事无巨细,每天都催得很紧?他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他有什么缺点?学生和他相处特别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学生和他闹翻?
你有权提出上述问题,被问到的学生也有权不回答你。但是,如果对方总是支支吾吾或者保持沉默,那么你就要慎重考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些导师急需招研究生时,把科研前景说得花好稻好,但学生进组后,就会发现进了“火坑”
1.研究生经常帮导师跑腿报账,影响自身学业进展;
2.帮导师做企业课题挣钱,同时还需要做另外一个课题才能写论文、毕业;
3.实验周期长,学生不能相对独立地做研究,而是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
4.导师不让学生按时毕业,也不及时修改学生毕业所需的科研论文;
5.导师把学生采集的数据交给急需论文毕业的人去写论文,或者在学生写的论文里加上“共同第一作者”,让他人不劳而获;
6.当学生在组里无法适应,提出转导师时,导师不同意,理由是这样会损失他一个招生名额;
7.导师平时不大指导研究生,或者缺乏指导能力,以至于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8.导师经常大发雷霆,甚至还威胁学生。
有些情况可以理解。比如,生物、医学的研究课题,常常需要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实验周期长。再比如,有的学生采集了数据,不及时写论文,所以导师把这位学生的数据交给别的学生来写论文。
但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打听清楚情况就急切地跳进了“火坑”。因此,硕士生在选导师这件“有讲究”的事上,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转自:中国研究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